https://m.weibo.cn/2395380932/4509089272482348 [cp]来非洲的头一年,我意气风发,看啥都看不惯,总想搞改革,但每次改革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然后我就开始思考,总结出来的原因是员工素质不够高,所以我又开始搞各种培训,结果还是失败。 那段时间,我是真的心灰意冷。我认为我是尽心尽力,一切都是为了他们非洲员工好,但是到最后失败不说,还被非洲人埋怨,致使他们都对我有意见,还发生了很多的矛盾与冲突。 最近一年,我学乖了,我有了什么想法后,直接去和本土翻译进行沟通,我说服他以后,就不管这事儿了,让翻译去搞定非洲员工,结果每次都是成功的,而且我在非洲员工中的权威形象也逐步树立起来了。 后来我反思,是我不理解他们的文化。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中国企业出海以后,不同文化的冲突力量,具有多么大的威力。 那为什么我不能理解他们的文化?一是我没有办法去和他们共同生活,我在当地没有亲戚朋友,我和他们的语言不通,所以这个文化的沟壑我在短时间内是没有办法跨越的。 那为啥本土员工没有办法认同我,但本土翻译却可以认同我的想法呢? 是他们文化程度高吗?我认为不是。因为我们厂新来的药剂师学历是最高的,但他并不容易被我说服,也不容易认同我。 后来我仔细观察,发现“认同中国文化的程度是和他的汉语水平成正比的”。我们厂里有个小伙子中专学历,但他自学汉语,水平能比得上去过中国的留学生,我俩之间汉语沟通完全无障碍。他也是我们厂最能理解我的想法,认同中国文化的非洲人。 所以,我现在坚持不学法语,谁找我办事,就请说汉语,说不了汉语就只能干着急办不了事儿,以此来逼着他们学汉语,同时一有空了我就给他们搞汉语培训。现在我们厂里有些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本土员工,看见我都会主动说个:“你好”“早上好”“下午好”“最近怎么样”之类的汉语。现在再推行啥政策,也比以前阻力小了很多。如今,我们厂可以说是在这边戴口罩制度执行最严格,消毒意识最强,罢工最少的中资企业。其他企业却因为本土员工的不配合,而执行的不是很到位。 说这么多,其实我就是想说:因为外国人没几个学汉语的,所以别指望他们能理解中国,理解中国文化。中国和英语区、法语区等使用欧美语言的国家,必然是互相不能理解的。 如果你认同我这个说法,可以继续往下看了 前几天发微博,大家都在赞成取消非洲留学生补贴,更有激进者要把非洲留学生赶走。而我却赞同继续吸纳非洲非洲留学生,并持续给予补贴,有点违背潮流。 日本打下东北后,第一件事就是教小孩子日语,占领台湾后也是一样。与之相同,非洲在被殖民的600年里,官方语言也都变成了英语或者法语,所以即使他们已经独立了,但思想和文化还是与欧洲趋同,他们也更能认同西方的那一套东西。这个,就是语言的力量! 中国给非洲建了多少东西?捐了多少东西?有用吗?该反华的时候不也一样和欧美人站在一起了吗?真要想把非洲拉到我们一条战线上来,无非就是一方面扩大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让更多的非洲年轻人到中国企业工作,鼓励他们学习汉语。另一方面就是搞更多的孔子学院,让非洲人有更多学习汉语的途径。还有就是扩大非洲来华的留学生数量,因为你不知道哪个留学生什么时候就成总统了。你看埃塞俄比亚的总统,七十年代来华留学,在中国呆了五年,当上总统后处处学中国,和中国的关系也非常好,在非洲有“小中国”之称。 另外就是香港问题。香港的英文普及率非常之高,所以他们更亲近于西方的那一套东西,也更认同西方的文化。你看现在香港的法官,虽然回归二十多年了,依旧是戴这假发,穿着英式大袍子。语言与文化双偏离,必然民心不向着大陆,再加上我上几个月聊的皿煮鄙视链问题,起乱子是迟早的事。 看看人家欧美国家来中国投资,谁英语好就聘谁,就给谁高工资,老板从不迁就中国而去学汉语,而是让外企每个职员都是以英文名相称呼,写邮件也都是用的英语。通过这种方式让中国职员努力去学习英语,去理解国外的文化,去认同国外的文化以及工作方式、思维方式,省去了很多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内耗与沟通成本。所以我们中国出海的企业,真的应该好好想想,好好学学。[/cp] 评论: [cp]@: 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基本上也是这些年我对非问题上的基本思路。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更是信息的载体,在这方面用得心思越多,思想上更为趋同。中国文化输出,桥头堡确实是孔子学院,非洲人有语言天赋,这么难的汉语也可以很快上手。来华留学生需要加强甄选力度。[/cp] [cp]@: 赞成语言是第一调和剂,但不赞成孔子学院部分,你看我们学外语,多少是为了上学而学的?学日语韩语的,是不是文化输出的副产品?一部还珠格格多少东南亚人学汉语?语言输出要配合文化输出,别整那国内人都不爱看的毛笔字包饺子了,文化输出要贴近时代。[/cp] [cp]@: 我也这么说,我以前建议过,教育也别以留学生数量论英雄,应该去非洲建国际小学和中学,中文教学,从这些人中录取留学生。[/cp] |
赞同。会不会中文,学不学中文,是个态度问题。有了语言这个工具,自主了解文化、历史等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慢慢接受“外国”的东西。 |
文化入侵的思路 以前美英怎么搞的 我们也在搞 虽然还不熟练 所以别总盯着补助留学生那点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