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服了 |
[天地无极] 围观你区清平乐吐槽楼
月供大使月野兔
· 发布于 2020-04-13 12:06
· 1032 次阅读
等我晚上来看完再发表见解 |
本帖最后由 捉住兔子一起玩 于 2020-4-13 12:22 编辑 这。。。我记得前不久回顾一下纪晓岚,说一个邹忌讽齐王纳谏,说完典故,还要大白话介绍一下,这个故事在课本里已经很熟悉了,但影视剧还是要介绍一下,引用完后在抛出自己的观点,影视剧是一直播放的,哪来的时间自己翻字典查呢?如果是偏僻字词汇典故,过去就过去了,事后好奇自己查,但如果整篇文章都是这样,就很影响观看体验了。再说字幕,字幕能上一秒出现,下一秒你就记住不懂的地方赶紧查赶紧跟上剧情理解吗? |
月供大使月野兔 发表于 2020-4-13 12:12 主要是现在的的剧本台词太xxj,看到稍微古风点的,就说看不懂。。。我能说当年老版三国首播,我才九岁,看的津津有味,没觉得困难,有不太明白的问我外公就可以了,再加上现在百度等那么容易搜到解释,看看就好了。。 |
有昨晚看了的解解吗?看的时候感觉怎么样? |
点评
不影响对剧情的理解,但是这一大段的文言文真的是可以但没必要
看了可以啊,大概理解想要表达的意思就行了,又不需要我逐文翻译
看了,但是我感觉没10分钟啊~还没听清楚呢,就过去了,大体意思明白就行了,实在不行,过后再查或者~过了就过了,又不是啥大事~~
大体略过,不细追究,这剧我是不会跟你们讨论台词的,讨论讨论剧情可以,但不会一句一句讨论台词,台词没有啥魅力。
本帖最后由 牛肉火锅 于 2020-4-13 13:07 编辑 追剧料理馆已经吐槽了,这就和我那天在马甲楼里说的一样,本末倒置,包装一堆看似高大上的东西,过度追求服化道和所谓的古文逼格,偏偏剧本最不行,那也是个中看不中用的草包 ![]() |
1.这段文受过高中教育的应该就能看懂了,而且前提是毕业没有多久的才行,毕业过久不再深造或者年经大一点的老人家文化水平实在有限的肯定不太行 2.仁宗时代的人物故事远不如上面提到的三国的脍炙人口和深入人心,很多人估计只停留在知道这么个人和某部诗词作品的水平,人物关系和故事走向基本抓瞎,所以就无法协助观众判断文意 综上,这部剧对观众文化水平立的门槛较高 |
本帖最后由 牛肉火锅 于 2020-4-13 13:18 编辑 还是那句话,大部分电视剧电影包括音乐歌曲都是商业产物,既然投身市场需要收视率需要商业回报了,某些创作者就不要还觉得自己是清高不食人间烟火的不爱名利之徒,只能观众听众迎合它们不能它们去迎合观众听众,真要给民众科普历史上文化课,也不缺这么一个说正不正说偶不偶的古装剧,买本诗经唐诗三百首看历史纪录片哪个不行?观众看电视剧是图个放松的,不是让编剧给他们当老师上课的,麻烦我国文化工作者先搞清楚大众的基本娱乐需求吧,不要上来就想着拿奖装格调,到最后被群嘲又抱怨观众不配曲高和寡,讲真,面对普通人的基本故事都讲不好的,也不配指责观众 ![]() |
这种问题说不好。 比如有人看不懂红楼梦三国,你不能说这种人无用,但是也不能说作者装逼。 有的人看莎士比亚看楚辞看左传都嗨得起来,而有的人,觉得看个张爱玲,甚至张小娴都费解。 观众口味有高低,不能一味拔高,也不能一味迎合。 剧本不行单独骂剧本,但是我个人不赞成所有的剧都必须去迎合观众。 现在媚俗的东西少了么? 观众的审美,应该是文化行业来引导和提升的,而不是倒过来,让观众去指导文化产业的发展。 这个剧可能不成功的地方就是,导演拿了个二流言情剧本,操了颗一流历史正剧的野心。 如果这部剧是改编自资治通鉴之类的作品,这样的服化道和文言文穿插对话,可能会获得文史爱好者的喜欢。 怕就怕,历史迷觉得这个不够正经而弃之;偶像剧观众又嫌其不够白话,不够俏皮,看不进去。 |
点评
前面就有人提到了“两不沾”
你说的对,只是我基本是当历史剧看的,关注重点在君臣和臣臣关系。还有市井文化这些~对恋爱线不太关注
我就当言情剧看的,所以朝堂对话听听就算了,不能把它当大明王朝那种的逐字分析。
这种为了小儿女私情反抗封建皇室责任的基调一开始就注定地位尴尬格局大不了,观众好歹知道我不配呢,倒是编剧知道这剧配历史正剧么?
这不说白了还是没找准自己定位么,清平乐虽然套着正午的名头可它顶多也就算个古装偏正,连纯正都谈不上,主题还是讲爱情,敢说有啥逼格
BBC出了一个莎翁系列,很多英国演员参演,台词几乎原文,话剧风十足。你要说剧情不熟悉,台词文绉绉,那这一版绝对排的上号。但是你能看下去,就因为这些演员非常的精彩,台词和表演相得益彰。从故事编排上来说,都是大家熟悉的桥段,没有特别的创新。因为这个版本本身原意就是为了推广莎剧给新新人类,对我们这些非英伦历史受众也很友好。同样不熟悉的情况下,这系列仍然能够吸引观众,我觉得是清平乐要去反省的。 |
zephil 发表于 2020-4-13 13:12 问题根本就不是台词观众能不能听懂, 而是: 朗诵的文章总归是要和剧情有关的吧? 那么一般是朗诵开头、结尾、有名的华彩部分、或者和剧情有关的那部分, 其余部分一般的操作手法是镜头快速略过书本、卷轴。 而不是朗诵全!篇! 啥都不干,演员就杵在那里朗诵,就算朗诵得再好,那也是朗诵,而不是电视剧。 没有高低起伏,没有张驰有序,没有收放自如,全程如果都是一个速度节奏,那这还能叫电视剧吗? |
桂花树边捣药去 发表于 2020-4-13 13:26 看了评论感觉很多观众吐槽的重点不是文言文,而是里面的典故人物略冷门,要知道文意还得去专门了解这个人物,肯定就会觉得心累,其实想想,假设这篇古文里的人物都改成熟脸的,比如汲黯改成魏征,平津改成曹操,可能吐槽的人就少了233333333 |
明月松间照N 发表于 2020-4-13 13:06 关键现在绝大部分哪怕岳阳楼记倒背如流的人, 你和他说范仲淹, 知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嘛。 哪个朝代? 额……北宋吧 北宋哪个皇帝? 谁知道哪个皇帝,反正谪贬他的不是好皇帝 何况古代识字的都是什么人?能站朝堂上的人都是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喂出来的 和普通老百姓有壁壁壁壁壁壁壁壁 白居易写诗为了好念还写大白话,也不碍着他用典化典说人话。 编剧台词不考虑观众接受度,而是拿先人文章用典吊书袋 谁还能先去念一年训诂学再来看剧啊? 主楼贴的这段能囫囵吞枣记住就不错了,谁闲的没事对着台词做文言文翻译啊 课本上的传世名篇都还有背得咬牙切齿,考试说起文言文翻译就翻白眼的 这剧的编辑吃的啥,对人们的文学水平这么有信心? 可惜别说握着遥控器的大妈 对着进度条,我也直接拉 书柜里的书多了去了,不爱听电视里的戏说正剧教育人 |
点评
说白了本质还是文人高贵那一套,吊点书袋搬运点古人古文观众就得受着不能吐槽,然而这古文都是免费蹭的,真要她们原创估计也就是个打油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