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之所以要铁了心干死华为,是因为以华为为代表的一批中国高科技企业,已经严重挑战到美国的立国之本。如果华为们不死,则可能美国会死,或者在未来日子越来越难过。因此,即便疫情当头,美国政府要搞死华为的节奏,丝毫没有停下来半步。 看消息,川普政府准备出台政策,限制华为的全球芯片供应链,即谁如果想向华为供应芯片,只要涉及到美国芯片,必须先取得美国政府的同意。这是要完全掐死华为的节奏。 美国政府自二战后,在全球建立了一套复杂的体制,这套体制的核心,就是把全世界的产业链分为低中高几个不同的档次,美国处在产业链最高位置,只生产最核心的高科技产品。其他中低端产品,全部外包给世界其他国家。经过战后70多年的发展,美国已经自我阉割掉了生产中低端产品的能力。从这一次口罩危机,就可见一斑。 因此,美国的高科技生产能力,是其唯一仅存的能力。一旦这个技能被中国企业突破,美国将可能面临极其糟糕的境地。 (一)美国引领世界的四板斧 很多朋友以为,美国就是靠美元霸权、军事霸权,来对全世界进行控制。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事实上,美国在二战胜利之时,其当时的战略家们非常厉害,制定了一套组合拳,以确保美国在未来地位的“千年”稳固。这套组合拳,基本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就是前面讲到的,把全世界当作世界工厂,按照低中高不同产业链,给不同国家不同定位,美国只生产最核心的高科技产品,其他国家全部处于中下游。这是这套组合拳的最底层核心逻辑。 这套规则怎么玩呢?举几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一下。 假设你是一家生产型企业,专门生产衣服。然后你雇佣了100个人,从采购原材布料开始,到加工,到生产,到制作,到成形,到最后销售出去,假设你总共生产了100件衣服,售价1000元,挣得100元利润。然后,你用这100元利润给工人发工资,每人发1元。至此为止,你的生产销售闭环完成。 而美国的企业呢?它可能只生产你在整个加工制作过程中,所用到的机器设备上的中控软件。如果没有这套中控软件,你的机器设备就是一堆废铜烂铁,没有任何用处。但是,当你去询价购买时,美国人说,这套软件售价1000元,是你利润的10倍。 我相信,很多跟美资企业打过交道的中国企业,都有个体会,即这些美资企业的产品价格往往非常贵,贵到吓死人。但是你不买又不行,因为基本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所以,最后要么你忍痛割肉,花高价购买,要么侵权。 如果你花高价购买的话,则最后变成,你辛苦生产销售了1000件衣服的利润,全被他拿走了,相当于说,你用1000件衣服,换了它一套软件。而由于它研发软件,根本用不了100个人,可能就10个人,于是,它每人可以分100元,是你这边工人工资的100倍。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美国人的生活可以过得天马行空、无比潇洒的基础原因。 而如果你不购买,直接侵权的话,则美国政府会天天指责你侵权,要求你提高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门槛。如果你去研究全世界的法律,你会发现,美国几乎是世界上保护知识产权最严苛的国家。这不是因为知识产权这项权利,是多么的特殊,而是因为,对知识产权施以最严苛的保护,符合美国的整体利益。 因此,我们看到,在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中,其中很大的篇幅,是要求中方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标准的。如我前边讲到,经过战后70年的自我阉割,美国基本上已经丧失了中低端产品的生产能力,只会生产高科技产品。它只有让全世界都实施最严苛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才能让它的高科技产品掌握绝对的定价权。 比如在香港,法律规定,一旦实施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不论数量多少,就是犯罪,要坐牢。因此,在高价和坐牢之间,你选哪个? 这种对知识产权极为严苛的保护制度,会让美国高科技企业的定价权更为稳固。比如,原来我卖1000元,现在要价2000元,你买还是不买?不买的话,你就不要用,等着你的机器成废铜烂铁,如果用了却又不买,就是犯罪,等着去坐牢。 这套规则再往深了玩,可以从这种简单的不平等交换,升级为产品战略统筹,比如苹果公司。 苹果不只是生产软件,也生产手机。我以前在加拿大学习时,研究过苹果手机的生产销售产业链。事实上,一部苹果手机,只有最核心的芯片是苹果美国公司总部生产的,其他的全部都是外包。 苹果从全世界采购原材料,然后委托给富士康组装(不太确定现在的组装商是否还是富士康,以前是),然后再卖给全世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苹果是资方,全世界的供应商之间因为互相竞争,被它价格压到最低,然后委托给富士康组装时,富士康也只是挣点加工费,少的可怜。最后,所有的利润都留给了它的芯片环节。 而事实上,一个芯片的物理成本,可能只有几毛。但是,绝大多数的利润都归它所有了。 当然,苹果之所以到全世界采购原材料,并让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组装、测试产品,是因为这些中低端的生产、制造、供应环节,在美国本土基本上已经没有了,而且从国际资本的角度来看,也没必要有。当你把视野放大,消除国界的存在,把整个世界都当做你的大工厂时,你当然要跑到最便宜的地方去采购原料,也要到最便宜的地方去加工生产,这完全符合资本追逐利润最大化的本性。 所以,美国本土自我阉割掉中低端产品的生产能力,不仅是国家战略的问题,也是资本的选择问题。当资本的视野放大到整个世界时,美国本土自己去生产中低端产品,就显得毫无必要。 但这个套路玩久了之后有个明显弊端,即你丧失的能力,可能再也回不来了。为什么呢?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纪录片,反映曹德旺的福耀公司到美国开厂的故事,片名叫做《美国工厂》。曹德旺满心欢喜的跑到美国去开工厂,结果差点玩砸。基础原因是,玻璃制造业属于典型的中低端产品,利润很薄,远远没有垄断软件或产品来得赚钱。而美国人民已经习惯了战后70多年高工资、高福利的工作生活了。因此,当你的钱给的不到位时,他们就会内心很不满,各种负面情绪,并通过工会来搞你。 幸亏曹德旺是在美国日渐衰落之时,才跑去开的厂,如果早个几十年,美国正处在不可动摇的黄金时间时,他的厂估计铁定办不下去。 这也是古人所说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这个层面的游戏规则,是美国整套游戏规则的底层规则。如果这套规则有效,美国经济能够玩得转,美国人民能够温饱有余,则不会引发第二个层面的规则。如果玩不转,则会引发第二个甚至第三个层面的规则。 第二个层面:以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便利,通过全世界的金融市场薅羊毛。 这个玩法的底层逻辑很简单,就是通过其他国家开放的金融市场(主要是汇率市场),大量的买进或卖出,利用中间差价赚钱。 大家都知道,供求关系会影响价格,如果某样东西供不应求,则会涨价,这是最基本的市场经济原理。而这一基本原理反映到汇率市场上后,也是如此。 所谓汇率,其实就是各个不同国家之间的货币,进行相互兑换的比率。比如,美元兑人民币,可能是1比7。这种兑换产生的原因是,中美两国之间总有一些正常的人员和贸易来往,而一国货币只能在本国流通,不能到别国流通,所以需要各自兑换对方国家的货币,来方便支付。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有个美国人,到中国来旅游,但是他手里只有美元,没有人民币。他可以直接拿美元到中国境内来消费吗?不能。他必须将他手里的美元,先换成人民币,然后才可以在中国消费买东西。而如果一个中国人跑到美国去旅游,则同样需要将手里的人民币换成美元,才可以在美国消费买东西。因此,两国之间就会产生部分人员,需要各自兑换对方国家货币的需求。 在正常情况下,这种兑换比率,在整体上会趋向于本币的购买力,比如,如果1美元可以购买一个面包,而7元人民币也可以正好购买一个面包,则兑换比例可能就是1:7,因为如果和购买力相比较而言,差距太大,你可能就不愿意去兑换了,觉得亏了。但是,这种结果只是纯粹理论层面的,现实中,由于供求关系时时刻刻在发生变化,且宏观购买力难以衡量,会导致兑换比率经常发生变化。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正常情况下,美元兑人民币是1:7,但是突然间,市场上出现1000亿美元,要求兑换人民币。这时会发生什么场景?会导致市场上的人民币突然变得稀缺,开始供不应求了。于是,人民币开始涨价,从原先的1:7可能涨到1: 6。如果需求方加大力度,比如直接投100万亿美元,要求兑换人民币,相当于要兑换700万亿人民币,这时会发生什么场景? 可能全中国的人民币,全部拿去兑换,都不一定够。 但是你要知道,不是每个持有人民币的人,都有兑换美元的需求的。比如说,你手里有10万人民币,但是你最近没有想去美国的计划,不准备兑换美元,因此,你这10万人民币,是不会拿到外汇市场去兑换美元的。 所以,即便假设国内总共有700万亿人民币的存量,在外汇市场上,也不会有700万亿人民币的供给量。如果只有100万亿人民币的持有者,愿意拿去外汇市场兑换美元,则由于供给严重小于需求,会导致人民币短期内强烈升值。 这就是通过金融市场薅羊毛的底层逻辑。国际玩家入场后,突然抛出大量美元,要求兑换该国货币,导致该国货币在短期内严重供不应求,飞速升值。然后,再甩出手中的该国货币,反向兑换美元,获得盈利。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国家玩家入场,来薅中国羊毛,则它先抛出海量美元,比如10万亿美元,要求兑换人民币。这时,由于外汇市场上的人民币不够,导致人民币严重供不应求,开始涨价,于是,从原先的1:7可能涨到1:6,再涨到1:5,等等。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举一个超级极端的例子,比如最终涨到了1:1,那么,会发生什么情景? 由于国际玩家在最初兑换时,兑换比率是1:7,因此,它的10万亿美元,就变成了70万亿人民币。等到最后涨到1:1时,它再反向兑换回去,则70万亿人民币,就变成了70万亿美元。看到没?它足足赚了60万亿美元。 而留给中国的,将是被严重扰乱金融秩序后的一地鸡毛。 被美国政府通过金融手段薅羊毛的最典型例子,就是日本。 当然,这个套路要玩转的前提是,你的汇率市场是完全开放的,即美元可以随便进来,随便出去,汇率可以随便上去,随便下来,不设任何限制。如果不开放,则玩不转。 这就是美国政府天天指责中国政府操控汇率,要求中国加大开放金融市场的基础原因。由于中国的汇率市场不是完全开放的,且外币进出中国需要外管局监管审批,尤其是出去的时候把关很严,要审查你是否存在真实的项目交易,因此,这些国际金融资本想进到中国来,随便炒作货币,根本行不通。 第三个层面:当通过金融手段薅不到你羊毛时,军事手段可能就出场了。大家对这个层面的直观感受,可能更赤裸裸,比如,美国几乎在全世界都有军事基地,或者在没有军事基地的地方,通过挑拨不同群体关系,引发局部战争,从中牟利。 对于一些小国、弱国,可能连挑拨群体关系的步骤都省了,直接上手,把你干倒,比如最近针对委内瑞拉的军事行动。 对于金融手段和军事手段,有时是相辅相成,互为搭配使用的。如果你服软了,被我通过金融手段顺利薅到羊毛,则军事手段可能就不上了。如果薅不到,则军事手段可能就上来了。 不过还是那句话,金融手段和军事手段都是在它第一个层面最核心底层规则玩不转的时候,才会使用。我们也不要把美国人想象的太可恶、太无耻。如果它的高科技产品卖的杠杠的,美国人民不缺钱花,它是不会随便对人动粗的。这也就可以延伸讲到第四个层面的内容了。 第四个层面:民主、自由。稍微了解美国政治的朋友应该知道,从宏观层面来讲,美国国内基本分为两派政治势力,一派是民主自由派,另一派是张牙舞爪派。前者的代表是民主党,后者的代表是共和党(我只是说宏观层面上)。 当美国的第一个层面规则玩转时,它国内经济向好时,它就会露出民主自由的一面,比如以往。当玩不转时,就露出张牙舞爪的一面,比如现在。 不过,如果大家稍微深入观察一下,就会发现,第四个层面展现出来的民主自由,非常富有侵略性,即美国政府总是不遗余力的在全世界推销它的民主自由制度。为什么呢? 因为在这种制度下,最有利于美国培养他国的亲美势力,进而借亲美势力之手,向美国开放汇率市场、金融市场、其他各行业市场,甚至开放军事基地。 如果一国内部的政治架构非常紧凑,美国政府想要介入进去并培养亲美势力,是非常不容易的。但如果实行多党竞争制,则亲美势力的培养就会变得非常容易。只要亲美势力上台,就可以借亲美势力之手,出台各种无底线开放政策,甚至有些人还拱手让出军事基地,于是,这个国家就顺利落入美国口袋。 第四个层面的民主自由,是最具有迷惑性和欺骗性的。它往往打着爱你的名义,但实行收割你的步骤。等你发觉上当时,已经晚了。 我们永远要记住,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马克思说,经济决定政治。当它向你推销民主自由时,本质上这种推销行为,是为它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上面这套四板斧组合拳,几乎无往而不胜。二战结束到现在,美国还未遇到对手,直至它遇到了中国。 (二)中国是一个铁桶 如前面讲到,中国的金融市场并没有完全开放,因此,美国如果想通过金融手段薅中国羊毛,基本不可能。而中国领土上没有美国驻军,甚至中国还是有核国家,常规军事力量上升得也很快,导致通过军事手段薅中国羊毛,也非常困难。这个四板斧中的两板,都几乎没用。 以前,中国的超级短板是民主自由。但是,自从去年下半年香港事件开始,民主自由这个短板瞬间也没了,这一点,估计让美国政治精英人物也很意外。 如果中国止步于此,美国政府应该不会这么焦虑。比如我们的邻居,基本也没有这三个短板,或者说在这三个方面也是刀枪不入,铁桶一个,美国政府在意吗?估计不在意。但是,中国居然要进军高科技领域了。 这是在挖美国社会的根基,美国政府绝不会坐视不管。 坦白讲,上述四个方面,不论哪个方面,你只要愿意漏一条缝给美国,美国政府就不会这么焦虑。如果你金融市场完全放开,它可以在危急时刻,通过金融市场来薅你羊毛,给自己补血,如果你军事基地向美军放开,它可以通过军事手段扼住你的脖子,让你让渡出部分利益,如果你采纳了民主多党制度,它可以通过培植亲美势力,实现上述操作。 但是,如果你后面三个全部不漏缝,让它看不到“希望”,同时还要发展高科技挖它墙角,就是在干死它的节奏。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可以容忍甚至允许日韩发展高科技,但是却不能容忍中国发展高科技的原因。而更为关键的是,中国目前在中低端领域,全部有自主生产能力,有着联合国认定的最全的工业体系,也即我们不仅是铁桶,还是一个全能铁桶。如果再在高科技领域突破美国的封锁,打破美国的垄断,美国真的再也玩不过我们了。 (三)中国引领世界的模式 中国引领世界的模式,与美国完全不同。中国实行的一带一路倡议,本质上是由于国内的生产能力太过旺盛导致的。 市场经济下,消费拉动生产,而生产又需要消费。如果你生产出来的东西没人买,没有人消费,则会打击生产端的信心和生产,导致生产萎缩,并导致产业工人失业、机器设备闲置荒芜,进而连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并一环扣一环,导致整体消费能力的下降。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间,积累了庞大的生产能力,这些生产能力如果不能够被有效输出,并被别国消费,反过来会导致中国经济受到损害。(具体也可参见先前文章《产能过剩和一带一路》) 因此,中国引领世界经济的模式,与美国完全不同,不是要把世界作为工厂,自己站在食物链顶端,而是要提升别国的消费能力,带动生产。那么,怎么样才能提升别国的消费能力呢? 要想提升别国的消费能力,首先要刺激和提升他们的生产能力,比如,先给他们修路,然后和中国市场对接,等他们看到中国市场的巨大消费潜力时,他们自然会为了赚钱,而去生产中国人民需要的东西。等他们生产出东西,并卖到中国后,他们就有了钱,有了消费能力。 又比如,我们给当地人民带去资金和技术后,自然会提升他们的消费能力和技术水平,进而提升他们的生产能力。生产能力提升后,就会提升消费能力。 讲到这儿要提醒大家消除一个误区,即在微观层面,我们评判财富的标准,主要就是看钱,但在宏观层面,则是物资,不是钱,因为钱只是纸而已。只有物资增加了,才是社会财富增加。而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物物交换。所以,当别国人民生产能力提升后,他们的消费能力也就提升了,因为他们可以生产出更多我们所需要的物资,来交换他们所需要的物资。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生产能力过剩,只有相对的生产能力过剩。对我们而言,有些生产能力可能过剩了,但是对于其他国家而言,他们可能很稀缺,非常需要,完全不过剩。所以,一个做到极致的市场经济,就是生产和需求极致匹配的市场经济。 讲到这儿也插一句。有的朋友问,如果全世界的路都修完了,该怎么办?这就涉及到产业升级的问题,即路修完了,可以修快轨,快轨修完了,可以修高铁,高铁修完了,可以修磁悬浮,磁悬浮修完了,可以研究空间瞬间挪移技术。每一次升级,都促进了生产和需求匹配效率的提高,提升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所以,只要做到产业升级的有效衔接,就永远不存在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 如果这一切都修完了,估计人类该开发外太空了。 如果中国的模式最终被打通,则是全人类走向共同富裕的节奏。但是,这也是严重挑战美国安逸生活的节奏。美国的模式是,它坐在食物链顶端,大部分最新技术都是从它这儿出,世界人民跟在后边。而中国的模式是,一旦世界内部大市场被打通后,大家群魔乱舞,生产端和消费端自由高效匹配,市场经济的功能将逐渐被发挥到极致。 而中国,就是那个引领者。 |
转自微博,很长
[天地无极] 美国为什么铁了心要干死华为
cx0127
· 发布于 2020-04-07 21:28
· 600 次阅读
一句话美帝亡我之心不死,还有一句话,美帝经不起任何风波,比如大瘟疫 |
点评
我亡美帝的心也在跃跃欲试啊
所以,每次有针对华为的事件出现的时候,就要想想,背后是不是有一只手在操盘 |
5G的问题这几年他丑死不松口的 |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