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原文太辣眼睛,所以我取了点巧,在网上找了些大纲总结,且一段段来掰: 《吴氏石头记》后28回主要情节有:抄捡大观园后,贾宝玉一一遣散了怡红院中的丫鬟,只留了麝月一个。袭人第一个离开大观园后,嫁给蒋玉菡。 (在前八十回里,的确有暗示袭人会嫁给蒋玉菡,比如判词“优伶有福”和女儿国汗巾子;而群芳夜宴时,麝月抽到“开到荼靡花事了”,加批语说伏袭人离去劝说“好歹留着麝月”——这个结局是没问题。 但是,我们是不知道结局吗?我们耿耿于怀的事到底发生了什么?! 而吴氏里面是艾官几个跑去闹腾,宝玉知道是袭人后生气撵走她。 实际上,晴雯死后,宝玉的确怀疑袭人过,但是当袭人说要死也是自己时,宝玉立马心软。告密是红楼梦玄案,就算艾官几个怀疑袭人,她们也拿不出证据。 何况出大观园就去当尼姑了,见不着宝玉。再有,宝玉和袭人的情分匪浅,更是王夫人器重的,宝玉没有证据就撵,王夫人那关过不了。 再有,红楼梦从不这样写的“穿凿”,它是错综复杂的,每一条线都有精密铺排,所以后人才无法去续写。) 之后贾政与王夫人开始商定宝玉的婚事,要宝玉拟娶妙玉为妻,黛玉为副。宝玉同意,并向妙玉试探求婚,妙玉以逃离贾府作了拒绝,促成了宝黛的婚事。 (这一段就更离奇了,估计作者不肯重复高谔的说法妙玉被强盗掳走,会穿帮。所以编出这么一个狗血剧情来。 妙玉一个尼姑,贾政脑子被门夹了吧? 林黛玉是自己亲外甥女,让她给自己儿子做妾? 林家四代列侯,林如海探花郎,曾任皇帝秘书,江苏盐巡,古代盐官非皇上器重者不可沾染。如此清贵出身,而母亲又是贾府嫡女,居然做妾? 贾母能不认这个儿子。 翰林院能弹劾死他。 贾府哪怕迎春这种没有什么特点的庶女也不会给人做妾。) 妙玉逃到瓜州渡口这个地方,逼不得已沦落风尘。 (这个结局是前八十回批语“瓜州渡口,红颜固不能不从枯骨”,然后妙玉判词“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早在八十年代就有红学家指出,妙玉应该是沦落风尘,这个不是吴氏伪书的首创。) 贾母、王夫人等人已先后去世。在宝黛即将成婚之时,贾元春被诬告私通戎羌之罪,贾府被抄家,贾赦等获罪人被带走,薛家逃离。 (王夫人的死,前八十回没有提过,所以随便写。贾母的死,红学家研究过多种说法,有的认为她是死在元春倒台前,也有不少人认为是元春倒台后,因为贾母不死,贾府还不至于崩塌,在前八十回有几处暗示和批语,其中有个“猕猴”,说的就是“树倒猢狲散”,是贾母出的谜语。然后她抽的戏,是《邯郸梦》,也说富贵荣华梦一场的意思,可见贾母是非常关键的。 我个人倾向于元妃先死。 而吴氏伪书里,元妃的死因也牵强,毕竟后宫无权干涉政治,元妃省亲来看,她想通敌估计没地儿通。元妃判词有提她“荡悠悠”,所以有红学家推测是类似杨妃被勒死,可能死于宫廷斗争。这也是很早就有的说法,被吴氏拿来而已。) 正值天下大旱荒灾,社会动荡,贼寇群起。贾府内的赵姨娘、贾环、贾蔷、贾蓉等带领贼寇,屡次闯进贾府和大观园烧杀抢掠,柳湘莲、薛蟠等人也企图趁乱夺取大观园,两伙势力先后攻打大观园,贾环弑杀贾政。 (动乱这个勉强说得通,但是在抄检大观园时,探春声泪俱下控诉“像我们这种的人家,从外头杀是杀不死的,需得自己人先自杀自灭起来”,曹雪芹从来没有废话,这句明显暗示贾府死于内部问题为主,不然就算抄家,也是开篇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而在前八十后最后十来回,曹雪芹花了大量笔墨去反应贾府内乱问题,特别是从贾母等重要人物去给宫里死去看太妃奔丧起,用平儿等话说“各处大小人儿都起来作乱”“如今竟是乱为王了”,贾府的仆人盗窃家财不断事发,凤姐又生病。 红楼梦里但凡一个人总是病不好,就离死离清算不远了。 第一个是秦可卿,病着病着挂了。 后面的尤二姐,也是醉了病啊病,然后吞金自杀。 晴雯病了六七日,牙米不沾撵出去,很久死去。 凤姐在八十回末尾,管家大权托给探春和宝钗,而自己一直病着。 高鄂版把她“机关算尽太聪明”解读为聪明用完变笨,也是奇葩。曹雪芹本意是说聪明过头惹祸。 说回吴本,把贾府男人败家,内部混乱,简单粗暴塞给盗贼,这简直是糟蹋曹雪芹前面近二十回的苦心铺垫! 莫非因为判词里有“训有方,保不齐日后作强梁”,但是此处并不像上面几个一样,有明确指使,所以就开始瞎搞了。 这里有个巨大逻辑bug: 再有,贾环是庶出,贾蓉确是嫡出,贾蓉第一个老婆是秦可卿。父亲是贾珍。贾蓉是东府未来继承人,放着财产不继承,跑去和贾环这个人人瞧不起的庶子勾结,抢隔壁的? 再者,柳湘莲虽然是个浪荡子,好歹也是狭义之士,在路上遇到薛蟠被盗贼打劫,还路见不平一声吼,帮忙打跑。 怎么到了吴氏伪书里,就如此猥琐,大观园跟他什么仇什么怨? 尤三姐那段,贾琏本意撮合,是他自己反悔导致三姐自尽,他也没怪贾府啊。 还有薛蟠,薛家明明是“大富”,邢岫烟订婚时邢夫人说的,前八十回很多次暗示薛家有钱,结果薛蟠要去抢劫贾府? 前八十回薛姨妈和王夫人好得什么似的,贾母一力抬举宝琴,又促成邢岫烟婚事,都看得出贾家与薛家政治合作的决心。 真有强盗,薛家人丁单薄又没官职,第一时间肯定找贾府保护。 然后贾环竟然直接杀亲爹,这在古代是罪中极品了,估计仅次于造反。 作者曾借冷子兴口说,贾府是诗礼之家,薛姨妈也感叹他们“礼出大家”。吃个饭都要讲究位置,里面多次提到,比如谁来了,主人忙起身堆笑应酬,非常周到。更别提贾政在贾母跟前,宝玉在贾政跟前…… 结果贾环杀了亲爹?就算改朝换代,杀亲爹在古代也是死路一条,永无天日的做法。 而且我打赌,贾环没这狗胆。) 宝玉被贼人掠走。 (强行制造宝黛分离。的确,黛玉桃花行、葬花吟、秋夕词等作品里,都反复透露一个事实: 死的时候宝玉不在身边。 87版的处理方法是,宝玉去给探春送亲,所以不在,这个其实还是比较合情合理,因为探春远嫁是判词早暗示的。 我的想法是,如果宝玉不是送亲,就是坐牢。黛玉因为是林家人,反而逃过一劫。 宝玉为何坐牢? 在前八十回,有一处凤姐让宝玉写了个清单,不落性命。宝玉不解,说这说是送礼又没个落款,凤姐让他别想只管写。 而这份单子,其实是甄家被抄家,偷偷送来的脏物,文中有提过一句,早起听说甄家抄家了,来了一群女人抬着箱子,气色不成气色。 后来这事查出来,宝玉的字迹赖不掉,估计会牵连。 但是说他被贼掳走,牵强。大概吴氏并未读透红楼梦,但是看过不少红学家分析,觉得宝玉安排与黛玉分开是对的,至于怎么安排就……) 在动乱中,大观园内只剩下了黛玉带领群仆保卫大观园,小红成了保卫大观园的领军人物。为除掉小红,薛蟠使用薛宝钗设下的反间计,用鸳鸯反间小红,黛玉中计,错杀小红,黛玉悔恨上吊而亡。 (这一段是我想重度吐槽的地方。上午提过,其实黛玉是和凤姐一样被称为“水晶心肝”的人,看问题很能一针见血,包括宝钗。 很多细节反应,每次大观园有新动向,除了凤姐,宝钗黛玉是最先接近真相的人。 而林红玉,其实有暗合黛玉绛珠草的意思,再有作者前八十回特别写了“蜂腰桥”事件,小红大胆为自己谋终身和贾芸私相授受,批语说小红与茜雪“狱神庙探宝玉文字遗失”,也就是说宝玉的确坐牢,然后小红还去看他。 从前八十回看,林黛玉说“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楼空”“花落人亡两不知”,还有预言“昨夜黄土垄中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指黛玉死,宝钗宝玉结婚。 说明宝玉与黛玉有一段失去音讯。 而前八十回末尾,黛玉说自己眼泪越来越少,只觉心酸却无泪,暗示她还泪将尽。书中多次提她十个晚上只有一二个晚上睡着,身体每况愈下,不用盗贼来,宝玉一被掳走,黛玉就昏死过去。 参考紫娟试探宝玉那段,黛玉听说宝玉出事,那光景分分钟没命。 而且盗贼一来,黛玉估计也没药可吃,不用上吊,直接拜拜。 何况曹公如此宝贝的林妹妹,死得这么low?既然如此狗血,前面何必扯八十回,还泪和生病? 黛玉在这里是犯蠢,蠢死的,跟生病和宿命什么相干? 以前想吐槽高谔调包计,现在看了吴氏伪书,觉得高谔起码铺垫一下,不会直接泼狗血淋你一脑袋。 关键还薛宝钗设计,宝姐姐就这么贪图贾府财产?前面八十回辛苦积攒出来的好名声不要了? 这段不像红楼梦,像三国和水浒乱炖。难怪某乎网友整出个段子:) ![]() 港真,这段比什么吴版痛快生动,文笔好多了 大观园陷落,遭到贼寇们几次洗劫。宝玉在狱神庙(岳神庙)被茜雪、柳湘莲等人救走。袭人、宝钗等人一直躲避在紫檀堡,宝玉随后投奔到紫檀堡。 (内容没看,不知道宝玉怎么又从强盗手里掉进了批语里的狱神庙,感觉就是把判词、批语、红学分析等东拼西凑,生拉硬拽出来,转折生硬,狗血淋头。 蒋玉菡在紫檀堡被抓过一回,还是恭顺亲王,还敢回去? 还有,在酒令那段,蒋玉菡唱的是“女儿愁,没钱去打桂花油;女儿悲,丈夫一去不回归”,暗指他婚后生活拮据,是没有紫檀堡可住的。不过这个好多人没注意到。) 宝钗欺骗宝玉黛玉投井已死,宝玉与宝钗成婚。宝钗以仕途逼迫宝玉读书,但是宝玉厌恶读书考取功名,最后宝玉离开宝钗,悬崖撒手,彻底了断,做了两回和尚。 (这里又跟前面冲突,而且跟宝钗的人设冲突。“可叹停机德”,典故出自乐羊子妻,巧妙劝夫读书。再结合宝钗高情商,绝没有“逼迫”宝玉读书到离家出走的地步。 宝玉出家,是受不了打击,家人死的死散的散,还有林妹妹香消玉殒……所以看破红尘,但是又六根不净,才会反复,我猜跟宝钗有一定关系。毕竟宝玉是个很爱惜女子的人,虽然与宝钗无爱,但是也不能一下子完全舍弃。参考晴雯死,他对袭人怀疑而不忍的态度,宝玉容易心软。) 宝玉做和尚很悲苦,最终乞讨为生,到暮年时,在湘江边上遇到同样做了乞丐的史湘云,两人相依为伴。湘云因染病无钱医治而死去,宝玉坐船欲投海自尽,但被天神救起,将他带回了太虚幻境。 (晚年和湘云结合这段,又是八十年代红学家们推测。他们甚至怀疑湘云是脂砚斋过,不过后来被推翻。 湘云嫁给卫若兰守寡,是批语透露。脂批在“伏白首双星”那段,提到后文卫若兰射圃,也就是作者有写,吴本伪作自然是没有的,毕竟写诗太难了,总不能也用“口述”来首现代的吧? 再有,前面十二金钗和副钗,不管谁也要死后才归太虚幻境,宝玉就这么大活人回去,不妥吧?4s里头帝君还得死一死呢。) 宝钗苦等宝玉不回,偶遇贾雨村,后嫁雨村(标题重点,光着膀子勾引的)。雨村遭到钻营的门子报复,发配东北,宝钗死于东北冰天雪地之中。 (宝姐姐实惨,不仅改嫁,还如青楼妓女一样脱衣服勾引,山中高士晶莹雪,直接写得多姑娘都不如了。 多姑娘勾引贾琏,也不过回眸一笑。 至于死在冰天雪地,这就不好说,有可能。但肯定不是因为上头的缘故死的。) 凤姐被休,回金陵,又遭旧案追诉入狱,死于狱中。 (凤姐的死来得太晚,判词曲子说“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第一,说贾府被抄家悲剧了,抄家是肯定的,少八十回多处提示; 第二,凤姐的死和贾府倒闭直接相连接,这座大厦一倒,凤姐就油尽灯枯,一场空。 是非常突兀的,但是吴本给扯得比宝钗还后面。 87版很多红学家考证后,给凤姐的结局是东窗事发,贾琏贾府为了自保休书,凤姐判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衰”,第一句拆字是“休”,这个论证也是早在八十年代就出来了。 吴氏伪作粉拿这个来说是真本,站不住。 至于批语“凤姐扫雪拾通灵玉”,不知道具体如何。) 妙玉出走,后被恶僧抢掠玷污,终老一生。 (高谔是被贼抢,这里是恶僧,我琢磨之前妙玉没进贾府不是好好的? 还有贾政发哪门子神经强迫她嫁给宝玉,她有什么惊人价值?如果是财产,薛家更有。 此处跟判词“又何需王孙公子叹无缘”背离,明显有钱公子可以去嫖。) 差不多应该就是这些,越是过程越经不起推敲,细节就更经不起。 总结一下,吴氏伪作应该是糅合了高谔、87版、原著判词和批语,一些红迷红学家的分析考证,加上作者自己异想天开,捣鼓出来的。 据说最开始爆料说自己看过完本,在网友一步步施压质疑下,一点点“回忆出来的”。 说与前文贯彻的话不知怎么来的,这本不管人设还是剧情,都有东拼西凑,硬折腾的痕迹。强行扭结局,剧情狗血,混合多种元素。 曹雪芹的笔力和叙事架构力,不会犯那么低级错误。 这个人对宝钗和黛玉人设把握流于表面,比如宝钗一味“心机深,坏”,后期简直比宅斗文大反派还可恶。黛玉的特点是“小气,心眼小,多疑”,如果真的非常深入解读原著,会发现黛玉所谓“心眼小,小气多疑”,其实是和宝玉恋爱初期,相互试探心意的一些磨合。宝黛情感稳定后,黛玉再没和宝玉闹过别扭,但是宝玉男友力十足,说什么“就是将来我……”之类塞狗粮的话。 |
上午说了那个吴氏石头记,企图以假乱真,非要扣锅给曹雪芹“未经润色版本”,实在太辣眼睛,欺负死人不会从棺材里蹦出来。
[天地无极] 掰谎记(二)假红楼续书宝钗光着膀子勾引雨村 ...
桂花树边捣药去
· 发布于 2020-02-29 17:14
· 339 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