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种爱其实是虚的,浮在水面上泡泡。答主的后半段可以看作一个寻觅自我的心理路程……本篇内容我专门私信了答主,表达想搬运的意愿,作者挺爽快就同意了,唯一要求就是附带上个人资料: 作者:李慧敏,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人本主义者,相信任何人都可以在感受到爱与理解后实现自我超越。 微信公众号:死理性派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6166690/answer/863926152 内容如下: 你见过最没见过世面的女孩子是什么样子的? 三个人去看海。 甲说:“真美!” 乙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丙说:“我喜欢这水的气味与凉爽,还有踩在沙子上痒痒的感觉。刚才与一个当地人聊天,他还教我怎么捕沙蟹,我成功地抓到了一只,很开心,本想放到一个罐子里带回家,后来怕养不好死掉,又放它回自己家了。” 三个人去某餐厅吃饭。 甲说:“好气派!” 乙说:“这个装潢确实花了挺多钱。我有一个朋友是做工程的,听他说这店光装修就至少得三个月,那三个月没有进账,房租还照付,还没开业就得先烧掉几百万。” 丙说:“这老板确实挺用心的。我刚才与那边当众做面点的师傅聊天,他说这边确实要求挺高,他是因为之前在一个大的西点屋有过三年工作经历才得以求职成功,老板很看重顾客体验,但有时可能太注重面子了,背后员工还是承受了许多本无必要的痛苦,有时候他会怀疑这份工作是否选对了。” 三个人讨论考研。 甲说:“宿舍大家都考了,所以就考了。” 乙说:“我考研是为了进入核心圈子。我选的导师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在国际上也很有名望,影响因子很高,跟着他的话每年都有许多参加大型学术会议的机会,还有望在毕业后借他的人脉找到特别好的工作。” 丙说:“我考研是因为读了**的一些论文,觉得他关注的话题与我特别像,我找他聊了几次,也给他看了我写的小论文,彼此都感觉很投缘,觉得我们合作可以做出许多有趣的事情来。” …… 甲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会渴望成为乙,觉得乙“很厉害,懂得很多,但似乎有点难以亲近”,觉得丙似乎没那么“大气”,但很亲切,有什么话如果对丙讲都是放心的。 每个人都曾经是甲。 许多人都曾经憧憬成为理想中的“见多识广博学多才说话一套一套”的乙,因为觉得他们很有力量很有权力,他们在许多聚会上是众人瞩目的焦点,被那么多人崇拜的人,大概都过得很幸福吧。 于是许多人开始学习上流社会的“礼仪”,强迫自己参加许多活动,阅读许多畅销书,记忆许多名人名言或者锦词绣句,努力成为大家口中“很厉害的人”。 许多人真的在30岁或更早就在别人眼中成为了那样的人。 但他们发现自己依然不幸福。 读书万卷的意义是什么呢? 背诵高大上的句子的意义是什么呢? 如果每天回家后都是孤身一人孤灯作伴,连养只猫的精力都没有,在聚光灯下那样闪耀的意义是什么呢 回头想一想,“见世面”从来都不是任何人生命的意义,人们只是不想因为“没见过世面”而成为隐形人,换句话说,人们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压抑自己的天性做出许多符合“礼仪”的行为,初始时都只是为了被一些人“看见”,被一些人喜欢。 但当真的因为自己的表演而被某些人喜欢之后,又会陷入这样的苦恼: “他们喜欢的是我的表演,是我光鲜亮丽的样子,但我内心的脆弱与痛苦会有人喜欢么?如果我不化妆不穿高跟鞋不飙那些高大上的名人语录,他们还会觉得我是可爱的么?” 于是他们开始寻找答案。 他们为了寻找答案而阅读一些书,在书上看到一些名人与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这经历成为了自己的财富,他们感觉好受了一些; 他们为了排解痛苦而尝试在网络与陌生人交流,因为不对这关系抱期望,所以没有用任何“高大上的技巧”去讨好对方,只是真实地讲述自己的痛苦,不想这痛苦竟然获得了一些人的理解,并且对方说“其实我也跟你一样呢……”因为在比“名人”更现实的人身上看见自己,他们那种“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孤独感又减轻了许多; 从遥远的陌生人身上获取足够的正反馈之后,他们开始尝试向自己身边的伴侣或挚友讲述自己的真实,竟然发现他们并不是如自己想象的那样不能理解自己。 世界慢慢变得明亮起来。 原来我并不孤独; 原来尽管每个人都感到孤独,每个人都在追求承认,追求温暖的感觉; 原来没人喜欢活在他人的阴影之下,没人喜欢一直听那些所谓的“高谈阔论”; 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在寻找听众; 原来我不需要字字珠玑才能被别人喜欢,原来我不需要努力为别人提供信息; 原来“倾听”的价值比“教育”要大得多得多——我只需要认真听别人讲话就可以收获他人的喜欢! 这世界竟然如此简单? 这世界竟然真的如此简单。 于是尝试将“积极”、“进取”、“变优秀”这些抛在身后,尝试投身到生活之中; 于是尝试做“我喜欢”而不是“别人认为很重要”的事情; 于是尝试忘掉华丽的词藻,使用简单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想法; 于是尝试不那么关心那些“大人们的事情”,重新像儿童那样用好奇的眼光看待世界,不以“身份”而以“是否有趣”去结交朋友,走近各种陌生人,听他们讲述他们的故事,突然发现之前在书上看过的理论在这些人的身上鲜活、生动起来; ……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感觉自己对世界的理解真的变得深刻了,但那种“总想努力展示自己博学”的欲望却变淡了。因为在听各类陌生人讲故事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这世界越来越多的美好,体验了越来越多“被别人喜欢”的满足,自己也慢慢变得自信起来,就算偶尔再被他人忽视,仍然可以确认“我是一个值得被爱的人”。 这现象也可以回答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些有思想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得很天真”。 . 我很记得我在人群中被忽视的感觉; 我很记得许多次努力展现自己却说错话之后被别人嘲笑的感觉; 我也记得在一些场合侃侃而谈之后被别人吹捧的感觉; 我记得尝试刚开始对恋人讲述自己的“黑历史”时极度恐惧的感觉; 我记得被恋人安抚时温暖、感激、喜悦的感觉; 我记得认真听别人讲话时被别人喜欢、感激的感觉; …… 这每一个细节都不可笑。 这些构成了我的历史,是当下“温柔的李慧敏”的基石。 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也是已经发生过、正在发生着、或者即将发生的历史。 . 最后分享弗朗西斯·福山在《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的一段大白话: “PRC的人民虽然还保留许多独特的‘后专制主义’色彩,但最终不会成为西方理论家所断言的那种缺乏凝聚力的、不能自主的、屈服于专制主义的孩子。他们会证明自己已经成为能够分辨真理和愚弄、正确与错误的成年人,并与任何时代的成年人一样,寻求得到别人对其成人期的自主的认可。” 评论区许多人说“成熟的标志是沉默,不再展现自己也不再表达自己的感受”。 但一个重要问题是: 人与人的感受是本质上不相通的。 每个人都是孤岛。 |
分享一个下午在知乎刷到的首赞,答主用简单通俗的语言轻松传达出了自己的观点,而且是值得一读那种;结合你宫的特点,我想得再加一个“热爱表演”的人,或许也和努力装逼的人一样,不过是渴望更多的关注和爱罢了;这点比较早一点应该是阿兰德波顿(在群里习惯简称阿兰德,谢谢上次兔子的建议,以后一定叫全)提出,追名逐利也好,力争上游也罢,无非都是想多得一点爱。
[天地无极] 你见过最没见过世面的女孩子是什么样子的? ...
admin
· 发布于 2019-12-24 22:15
· 826 次阅读
爱自己,开心最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