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说吕雉是被黑得最惨的皇后,并非因为人们常说她残忍,而是因为人们常常将她行事的原因归结于嫉妒。 我们现在说到吕后,最常说到的是她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彘”,毒死了刘邦最宠爱的儿子刘如意,并且杀掉了刘邦的其他三个儿子。 说吕后残忍,并没有什么可以辩驳的地方,但是说吕后做这些都是嫉妒,那么这是对她最大的贬低。由于人员和事件比较多,我们按照时间线开始往下说。 公元前202年,刘邦正式称帝,称帝后立即册封了妻子吕雉为皇后,嫡子刘盈为皇太子。那么这个时候,虽然我们没办法查到他和最宠爱的戚夫人所生的第三子刘如意究竟生于哪一年。但是通过第四子刘恒(也就是日后的汉文帝)的出生年份(公元前203年)推断出,此时刘如意已经出生了。 那么为什么刘邦已经有了这个称心如意的儿子,却还要立刘恒为太子呢。一方面是因为这个时候刘邦已经54岁了,在汉朝54岁已经是一个老人了,他急需立一个太子为刚刚建立的国家指定一位储君。更是因为刘恒是他的嫡长子,秦朝是一个非常短暂的国家,在秦之前则是虽然风雨飘摇多年却一直被视为正统的周王室。汉取代秦的天下称皇,刘邦必须确立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才有了邹衍的五德之说。而立嫡长子为太子,则是一个延续正统的表示(对标秦二世胡亥谋害长兄扶苏获取皇位) 所以立刘盈为太子吕雉为皇后是出于稳定朝局的考虑,而不是刘邦真实意思的表达。于是在坐稳了皇位以后,刘邦心心念念着想要易储。我们都知道商山四皓和鸿鹄歌的故事。那么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呢,是太祖十二年,也就是刘邦死的这年。这个故事在《史记·留侯世家》上有记载: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高祖十二年,也就是刘邦活着的最后一年,可以说刘邦改立太子的心思至死不变。甚至于我可以这样说,如果不是病重,恐怕商山四皓也阻止不了刘邦改立太子的决心。 如果刘邦改立太子的心愿如此强烈,那么就可以想象吕雉的日子过得多么心惊胆战。这是赤裸裸的权力斗争,作为太子的刘盈一旦被废,那么基本没有幸存的可能。而作为压制了皇后太子多年的宠妾,一旦斗争失败,也必定要付出惨痛的代价。所以在这种情势下,吕雉和戚夫人的斗争,早已不是妻妾间的争风吃醋,而是性命相搏。 这次斗争的结果,以嫡长子为正统的舆论压力,压倒了皇帝的私人愿望为终结。年老体衰的刘邦也只能郁郁而终。 在刘邦临终前,吕雉和他的对话非常有意思,吕雉问:“陛下百年以后,萧相国也去世了,谁可以代替他呢?”刘邦回答:“曹参可以。”吕雉又接着问曹参之后人选,刘邦说:“王陵可以。但是王陵比较憨厚,陈平可以辅助他。陈平才智有余,但是难以独任。周勃忠诚老实,文化不高,但是安定刘氏的必然是他,可以让周勃担任太尉。”吕雉还想接着问,但是刘邦说:“再往后的事情也不是你所能知道的了(你也活不了那么久)。” 我们在历史上常常看到的是皇帝托孤,而这里却是太后问策。如果史记的记载是真的,可以看得出来,刘邦在易储失败后,心灰意懒,连带日后的安排也懒得做了。而实际上,刘邦却安排了刘如意的后路,他安排对吕后有大恩的周昌为刘如意的相国,用以保护他。 在刘邦死后,刘盈即位。此时除了长子刘肥已经成年,刘邦其他的儿子都还很小,比如日后的汉文帝就只有8岁。在这个时候吕雉做了一件让后人认为她嫉妒成性的事,将刘邦宠爱的妃子们囚禁起来(也有说囚禁并杀掉了)。 我找了一下资料,并没有查到究竟哪些妃子被囚禁或者杀死(除了戚夫人之外),但是经常提到的是除了汉文帝的母亲薄姬,其他诸王的母亲都没有能随他们就藩。然后我又查了一下资料,刘肥是私生子,他的母亲并不在刘邦的妃子之列,刘如意的母亲是戚夫人,刘恒的母亲薄姬跟着儿子走了,刘恢、刘友、刘建的母亲史书没有记载,刘长的母亲则在他出生后就死了。那么这件事情真实性究竟如何就很难说,因为在史书中其实并没有找到吕后扣留其他诸侯王母亲的内容(主要指史记和汉书)。我们都知道吕后和之后的汉朝皇帝没有血缘关系,那么汉朝的史官恐怕无需为其进行避讳,如果当朝的两大史书都没有记载相关的内容,那么只有薄姬能够跟随儿子就藩,其他诸王的母亲被扣押的说法,恐怕是不存在的。被扣押的诸王之母可能就是指戚夫人。 |
历史离我们太远,以下仅以自己的有限知识提出自己的看法,欢迎李涛,禁ky。
[天地无极] 今天开历史楼,李涛一下史上被黑得最惨的皇后——吕雉 ...
coralpip
· 发布于 2019-11-09 22:54
· 547 次阅读
八面修罗 发表于 2019-11-9 23:11 实话这事戚夫人自己作大死,开始是怂恿老流氓废嫡立庶,也不掂量自己份量,吕后忍了。。。也没亏待刘如意。。若她老老实实舂米几年,让刘如意表忠心献爱心,放她去封地当个安乐王太后,也不是不可能。。。结果果然继续作大死,最后儿子没保住,自己成人彘 |
在孝帝即位后,有很长一段对于吕雉残杀戚夫人刘如意和刘邦其他儿子的记载。 我们先说被记载的最详尽的部分,关于戚夫人和刘如意。刘邦死后,刘如意在周昌的护送下去赵地就藩,戚夫人被扣押在宫中。吕后命人剃去她的头发,项束铁圈,让她穿着囚衣舂米。可以看出戚夫人此时的待遇基本相当于一个服役的犯人,但是还远远没有到达后面变成“人彘”的可怕境地。之后的史学家记载,戚夫人在宫中作舂米歌,此举激怒吕后,吕后不但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彘,还把刘如意召了回来毒死了。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舂米歌,歌词很简单: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这首歌应该不用翻译就能看得懂。舂米歌的历史价值很高,这首歌的最后两句是中国最早的五言诗雏形。 无论嫉妒在其中有多少作用,确实是这首歌彻底激怒了吕后。因为在曾经的仇恨之外,这首歌至少提醒了吕后一件事,刘如意无论多么年幼,他是手握封地的诸侯王。刘如意的封地在赵国,刘邦指定给最心爱的儿子的封地,自然不差。赵地不但物产丰沛,而且还有矿产。战国时长平之战,赵国兵力有50万之巨,可见赵地的丰饶。所以,把戚夫人做成“人彘”是出于愤恨,但是杀死戚夫人和刘如意,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这这里插播一下关于刘邦建国之初的一大难题。我们知道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和之前的夏商周有什么区别呢,最大的区别在于秦朝不再分封诸侯,而采取了郡县制。然而秦朝是个短命的朝代,二世而亡。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秦朝的一切都被诟病不已,比如直接被秦朝带衰了的法家,之后整整两千多年都没能缓过气来。于是到底是延续秦制,还是恢复周制成为了最大的难题。刘邦实际上采取了一个折中的的方式,分封,但是只封刘姓王族。这就是著名的非刘不王,非功(军功)不侯。 在汉代,诸侯王直接掌握封地的所有权力,可以说就相当于有一个自己的国中之国。于是吕后第一个拿有着深仇大恨,并且已经沦为斗争失败者的戚夫人母子开刀。直接ko了他们。 |
根据史书记载,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除了皇帝刘盈留下了“此非人所为”的话之外,整个朝廷竟然对吕太后就这样杀死一个诸侯王的行为毫无反应。在整个朝廷都缄默无声的情况下,第二年又发生了一件事。 第二年,齐王刘肥来朝,吕后想要在宴席上鸩杀他。根据史书记载,刘肥来朝,在家宴上,因为他是长子,于是就坐在了刘盈的上首,“如家人之礼”。这里提一下刘肥的身世,他是刘邦在和吕雉成婚前和一个有夫之妇生下的私生子。吕雉嫁给刘邦后也抚养了刘肥,按照史书的记载,吕后一直在家中侍奉父母,抚育孩子,那么刘盈和刘肥的关系应该是比较亲近的。所以在饭桌上像在以前在家里一样坐法也是有可能发生的。然而吕后却因为一个座次想要鸩杀刘肥。 这是因为,“诸侯大国无过齐悼惠王。以海内初定,子弟少,激秦之无尺土封,故大封同姓,以填万民之心。及後分裂,固其理也。”齐王就是刘肥,他的封地到底有多大呢,有七十三座城。如果刘肥有不臣之心,那么他的杀伤力比一个赵王要大得多。 而在逃过一劫之后,刘肥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刘肥通过向自己的异母妹妹,吕后的亲生女儿敬献一座城为封邑并认其为母(尊其为王太后),来向吕后表达了绝对的顺从。而在确认了刘肥的忠诚之后,直到刘肥病死,吕后也没有再为难他。只是在刘肥死后将他的封地分为几块,分封给他的儿子,从而分化削弱了刘肥的齐国。 |
诸葛悯忠 发表于 2019-11-9 23:37 从来不觉得吕后错,大汉朝那会儿嫡庶本质还是有壁壁壁壁的,人家还是辅佐打江山的开国皇后,一个宠妾不安分守己想自己儿子代替正式嫡子,又没有家族支撑全靠枕头风,就是痴心妄想,宫斗夺权本来就你死我活,没什么残忍不残忍的,一直觉得后世史书有丑话她的嫌疑。不过一般母亲过于强势儿子都会有点弱,吕后也没守住可惜了。另外我一直以为托政皇后是老流氓对正妻的信任和能力的认可呃。。。他可能会欣赏妾的儿子,但是不会信任妾的 |
点评
我还是不认为刘邦是出于信任托政,是因为他没得选
本帖最后由 coralpip 于 2019-11-10 01:43 编辑 比较有意思的是,此后刘恢、刘友和刘建(一说刘建之子)的死,也被归为吕后因嫉妒对刘邦诸子的残害。 这三个人死于同一年,按照时间顺序,首先死的是刘友。这个时候已经到了吕后七年,距离老爹高祖刘邦死去,哥哥刘盈即位,自己就藩已经过去15年了。这个时候刘盈死去也已经要八年了。在刘如意被毒死的当年,原本被封为淮阳王的刘友就被改封为赵王。随着刘邦的儿子们逐渐长大,吕太后将吕家的女儿们嫁给他们,一方面可以说是是联姻笼络,一方面也是一种控制和监视。夫妻之间的事情最难说,总之刘友和他的王后相处的和不愉快。按照司马迁的记载是这位吕王后嫉妒丈夫宠爱其他姬妾,于是向吕后告状,说刘友有不臣之心。于是吕后就把刘友召到了都城,最后饿死了他。刘友的王后是不是诬告他,或者为什么诬告他,这里并不讨论。但是就吕太后而言,她是因为相信了刘友有谋反的心思才设计杀他,而不是因为他是刘邦和其他妃子生的儿子才杀的他。 第三任赵王刘恢,按照后人的说法,是吕太后逼死的。虽然吕太后每次都让人递补赵王的行为有点让人费解(私以为是正好让人挪挪地方,免得在一个地方呆的时间太长有了根基),但是刘恢的死因其实是殉情自杀。在刘友死去的同一年,刘恢被改封为赵王。刘恢喜爱一个妃子,不喜欢同为吕家女儿的王后,于是这位吕王后毒死了这个宠妃。刘恢伤心不已,却又不敢为这位死去的爱人报仇,于是在伤心绝望之下,刘恢就殉情自杀了。吕后在听说刘恢自杀之后,“以为王用妇人弃宗庙礼,废其嗣。” 偷偷说一下,这个刘恢上无母下无子,人家把他心爱的女人杀了,居然连反抗都不反抗一下就自杀了。确实令人费解。 此后代王刘恒推辞了改封为赵王的旨意,表示情愿留在山西这个苦地方。赵国就被封给了吕禄。 最后是刘建,刘建之死倒与吕太后无关,但是刘建死后留下一个妾室生的儿子,史书记载吕太后命人杀了这个孩子,于是燕王绝嗣,燕国被封给了吕通。 也就是说不管有意无意,三个刘邦的儿子死于同一年且因为各种原因除国。而这么做有一个前提,当时吕太后年事已高,并且得了病。就像刘邦死前想要改立太子一样,吕太后选择在自己尚能作为的时候,以最快的手段除掉了刘邦的儿子们。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刘邦困于老病,未能实现改立太子的心愿,吕太后也出于同样的原因,未能在她死前彻底剪除刘氏宗族的全部势力。 历史上经常把吕雉和武则天相提并论,而事实上,如果吕后没有在61岁时因病而死,她很可能真的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