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无极]

Alexia · 发布于 2019-11-07 18:13 · 751 次阅读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月宫

x
本文转载自知乎@徐成

武王征商,唯甲子期,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管师,赐有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利簋


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有人参照《国语·周语下》记载的天象记录,计算出武王伐纣的时间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但此说法存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共收到 16 条回复
佐罗~小兔 · #2 · 2019-11-7 18:14:24  回复
真的有妲己这个人吗?

点评

有,但她不是狐狸  发表于 2019-11-7 20:22
有,前几天新闻,在周公墓有记载  发表于 2019-11-7 19:13
有没有这个人不要紧  发表于 2019-11-7 18:15
Alexia · #3 · 2019-11-7 18:14:50  回复
商的灭亡(part1)

第一,混乱的继承制度
商自仲丁之后,出现“九世之乱”,就是九世帝王世系的传承出现混乱,兄终弟及取代父死子继成为商代中期的主要继承方式。这种继承的混乱可能并非由于继承制度本身发生改变,而是王室内部诸子和方国、姻亲共同作用带来的结果。其结果是商代前期稳固的疆域和军事据点被废弃,多位商王频繁迁都,让商的实力损失巨大,早商的繁荣不再复见。





Alexia · #4 · 2019-11-7 18:16:57  回复
商的灭亡(part2)
第二,和东夷联盟的瓦解

从考古发掘所见的情况上看,先商下七垣文化由河北中部地区先进入豫东,在杞县和东夷岳石文化结盟,再西进至郑州地区,在军事对峙后灭亡二里头霸权。可见,商克夏过程中,夷商联盟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文献中,夷商联盟也被认为是成汤克夏的重要原因:

有侁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其君令烰人养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梦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东走,毋顾!’明日,视臼出水,告其邻,东走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水,身因化为空桑。故命之曰伊尹。”此伊尹生空桑之故也。长而贤。汤闻伊尹,使人请之有侁氏,有侁氏不可。伊尹亦欲归汤,汤於是请取妇为婚。有侁氏喜,以伊尹媵女。
汤得伊尹于有侁氏,同时也建立了和有侁的婚姻联盟。有侁即有莘氏,为夏在东方的重要盟族,史载崇伯鲧娶于有莘,少康也避祸于有莘。
而在商中期,显然有莘和商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裂痕。

王外壬时
邳人、姺人叛。——竹书纪年
这个姺人就是侁人,作为商的重要盟友,已经反叛了。虽然河亶甲时侁再次宾服

五年,姺人入于班方。彭伯、韦伯伐班方,姺人来宾。——竹书纪年
但是显然,商和东夷的蜜月期早就结束了。而很久之后莘人则将女儿大姒嫁给了周文王,生下了周武王,emmmm。在考古证据中,殷商后期大量对岳石文化用兵也可以佐证这一点。这种战争不是单向的,还有东夷的报复。例如在郑州小双桥遗址的灰坑中出现了商人和夷人惨遭杀害的尸骨,可能就是在仲丁征蓝夷的过程中,反扑的夷人攻入了仲丁隞都病残忍报复的结果。殷商中期夷商战争彻底摧毁了成汤建立的地缘格局,商被迫北迁殷。


Alexia · #5 · 2019-11-7 18:18:21  回复
商的灭亡(part3)
第三,愚蠢的外交

虽然商代频繁对外用兵,但是大部分时候,商王还是能够采用怀柔手段灵活处理外交的。例如武丁时虽有征沚方的战争,但是此后沚方臣服之后,沚方首领沚戛还成为了武丁的宠臣,不仅多次配合商军作战,在生病的时候武丁还亲自占卜祈福,可见武丁的外交手段还是较为灵活的。

而到了帝乙、帝辛的时候,外交手段已经极为僵化,频繁对外用兵对商的国力是一种消耗,以至于敌国已经开始互相结盟,抗衡大邦商的军队,在甲骨文中有证据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酉王卜,在……安□,王占……大吉,在九月,王来征二邦方。(《遗续二》[135]056)
…于二邦方。(《合集》36243)
.□子卜,在□,[贞]……于湡往来……王来征三邦方……(《合集》36531)
己酉王卜,贞余征三邦方,惠令邑,弗每,不……亡……在大邑商。王占曰:大吉,在九月遘上甲□五牛。
乙丑王卜,贞巫九,余遣告侯、田,册方、羌方、方、方。余其比侯、田,甾戔四邦方
卜辞所见“二邦方”、“三邦方”、“四邦方”仅出于帝乙、帝辛时期,学者认为应当是多个方国的联军在与商作战。

这种闷着头只顾打的僵硬统治术带来什么结果呢?

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尚书牧誓
当你的敌国结起一条广泛的统一战线的时候,你就洗干净脖子等死吧。




Alexia · #6 · 2019-11-7 18:19:15  回复
商的灭亡(part4)

第四,内部崩溃

在殷商后期,商王和子姓贵族的矛盾已经开始突出,主要是商王开始加强自身的权威,同时降低了旁系先王的祭祀规格,这对于重视鬼神的旁系商人来说难以接受。

武丁以后,五世以内的旁系也有享人祭的。但是在帝乙、帝辛卜辞中,除上甲外,享人祭的又只见大乙、祖乙、祖丁、武丁、祖庚、康丁、文丁、武乙了。——钱杭《周代宗法制研究》
在文丁、帝乙时期的卜辞里,堂祭卜辞有其固定的格式。这个时期的正式堂祭对象仅限于武丁、祖甲、康丁、武乙、文丁五位直系先王。——晁福林《先秦社会形态》
在这样的情况下,殷商内部的高级贵族出现了大量二五仔,以微子启为代表:

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於是微子度纣终不可谏,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乃问於太师、少师……曰:“太师,少师,我其发出往?吾家保于丧?今女无故告予,颠跻,如之何其?”太师若曰:“王子,天笃下菑亡殷国,乃毋畏畏,不用老长。今殷民乃陋淫神祇之祀。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遂亡。——史记宋微子世家
看,微子出奔之前还跟太师、少师这种殷商高级贵族串联商量,说明上层早就看纣王不爽了。

三十九年,大夫辛甲出奔周。——竹书纪年
四十七年,内史向挚出奔周。——竹书纪年
所以说,在武王伐纣之后,大量殷商贵族仍然作为高层贵族服务于周王室。不过就是换个门庭而已。

总之,在结构性的弱点和商代后期诸王笨拙的政治手段作用之下,商由“邦畿千里、唯民所止”的大邦商变成了仇雠在外、叛徒在内的孤家寡人,最终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Alexia · #7 · 2019-11-7 18:26:17  回复
商周之间的传承关系(part1)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1]

在礼仪大师孔子看来,夏商周三代的礼制是一脉相承、代代沿袭的,在这个大脉络之下,各代不断对礼制进行修改,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周礼。有了孔子的论断做背书,我们就可以对这个问题有基本的认识,那就是周代的文化和礼制是对殷商的继承和扬弃,在这个基础上,更加深入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知道,不管是早商二里岗文化还是晚商殷墟文化,都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那么在周革商命之后,殷周的文化究竟是如何影响到由西土进入东国的周的呢?

对于殷周革命,许多半吊子的历史爱好者不免把它想象成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彻底替代,认为殷商文化在纣王身死国破之后就被周清除干净,这种认识显然是缺乏历史常识的。在周革商命之后,多份文献都证明,周不仅没有扫除庞大的殷商贵族阶层,还将殷商的贵族阶层收为己用,被吸纳的殷商贵族反而成为后来熠熠生辉的周文化起源的重要基础

  王曰:「告尔殷多士,今予惟不尔杀,予惟时命有申。今朕作大邑于兹洛,予惟四方罔攸宾,亦惟尔多士攸服奔走臣我多逊。尔乃尚有尔土,尔用尚宁干止,尔克敬,天惟畀矜尔;尔不克敬,尔不啻不有尔土,予亦致天之罚于尔躬!今尔惟时宅尔邑,继尔居;尔厥有干有年于兹洛。尔小子乃兴,从尔迁。」[2]

在对殷周贵族的文诰《大诰》中,作为周政权实际统治者的周公旦告诉殷遗民:你们听话就让你们继续保有宗邑和居所,不听话我将奉天命干死你。
今尔又曰:『夏迪简在王庭,有服在百僚。』予一人惟听用德,肆予敢求于天邑商,予惟率肆矜尔。非予罪,时惟天命。」[3]

周公旦同时也许诺让商人在周王廷中任职。这样的统治术下,顺服的殷商旧贵族很快和西土武士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政治结构。君臣关系大幅发展,开始取代自然的血缘关系,成为主要的政治关系,并开始缔造新的文化形态(虽然这个进程将延续至春秋战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令方彝
隹八月,辰在甲申,王命周公子明保尹三事四方,受卿事寮。丁亥,命夨告于周公宫,公命告同卿事寮。隹十月,(十)月吉。癸未,明公朝至于成周,出命,舍三事命,遝卿事寮、遝诸尹、遝里君、遝百工、遝诸侯、(诸)侯甸男,舍四方命。既咸命,甲申,明公用牲于京宫,乙酉,用牲于康宫。戊既,用牲于王。明公归贝王。明公赐太师鬯,金,牛曰用祷。赐令鬯,金,牛,曰用祷。乃令曰今我唯令女(汝)二人大遝于乃寮乃友事,作册令,敢扬明公尹人贮,用作父丁宝尊彝。敢追明公赏于父丁,用光父丁,隽册。[4]

在著名的令方彝铭文中,西周初年成康时期重要领带人——明保受到天子任命,管理周王朝的最高官署卿士寮。

在受命之后,赏赐作器者“作册令”,任命作册令在卿士寮担任职事。

在这件器中我们不难发现,明保为周公旦之子,是西周政治集团的高级贵族,那么令的族属是什么呢?

在铭文末尾的“用光父丁”中,我们可知令在祭祀先人时使用了殷商文化中普遍而周文化中不见的“日名”,可见令应当是服务于周的殷商遗民。其职务“作册”更是透露出令利用自己的书写技能服务于周王朝,服务于其主君明保。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作册大方鼎
公來鑄武王。成王異鼎。隹四月。既生霸己丑。公賞乍册大白馬。大揚皇天尹大保休。用乍且丁寶尊彝。隽册。[5]

这件作册大方鼎铭文末尾的“隽册”和令方彝铭文末尾的“隽册”显示这两件器的器主作册大和作册令当为同族,都在成康之际服务于明保(作册令里的皇天尹大保应该是明保而非召公奭),说明殷商贵族已经利用先进的文字技能以族服事于周了。

从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周在宣称获得天命之后,不仅没有对殷商赶尽杀绝,还充分吸收了殷商文化的代表——殷贵族,那么后来出现的灿烂周文化显然不会是与殷商隔绝、另起炉灶。




Alexia · #8 · 2019-11-7 18:28:40  回复
商周之间的传承关系(part2)

那么,把这个问题澄清之后,哪些文化是周文化由殷商文化中汲取继承而来的呢?

首先,绝对不能不提的是青铜器铸造技术和青铜礼器的利用。

实际上,殷周革命绝不是周吸收商文化的开始,在考古发掘中我们知道,在远早于殷周革命的早商时期,周文化的形成就与商文化的西进密切相关。

在商革夏命的战争中,先商下七垣文化联合东夷岳石文化,取代了位于郑洛地区的二里头夏王朝的霸权,在早商剪除夏人影响的战争中,早商二里岗文化越过三门峡进入关中盆地东部地区。而在紧接着的“二里岗旋风”中,朝气蓬勃的早商二里岗文化更是越过关中中部的耀县、西安一线,进军至岐山下的周原地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二里岗文化向关中地区扩张
一路凯歌的殷商人在关中地区建立了大量殖民据点,在这些据点中,殷商文化与本地文化结合,形成了北村类型和京当类型两个地方类型,并将先进的青铜器铸造技术带到关中地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关中地区出土的殷商型青铜器
在商代中期的“白家庄崩溃”中,强盛一时的二里岗商文化突然收缩,进入动荡期。在殷墟的晚商文化重新站稳脚跟之后,再也没有尝试进入关中平原。此时关中平原的商文化要么蜕变为新的本土青铜文化(老牛坡文化),要么被本土的先周、羌等文化所吸收吞并。

在商文化退却之后,先周文化茁壮发展起来,虽然和商文化差别巨大,但是其青铜礼器的发展显然是基于商文化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先周文化青铜器
先周文化的青铜器虽然基于殷商,但是也发展出其特色,如柱状实足的鼎和方座簋等。

所以,在殷周革命之前,周的青铜文化是受到殷商的深刻影响的。甚至可以说,周的青铜文化源头在商。

而在殷周革命之后,周人吸收了大量殷商遗民,这些殷商遗民中当然有大量曾经服事于商贵族的青铜工匠。周人将殷商遗民一部分安置在新营建的成周,所以我们能够在今天的洛阳发现大量的青铜冶炼遗址:

河南洛阳北窑遗址是已发现的西周时期最大的铸铜遗址,是研究西周时期青铜器铸造技术和水平的代表性遗存。遗址位于洛阳东北郊北窑村西南,北倚邙山,东临瀍河,西北与庞家沟西周墓地相邻,面积10余万平方米。1973~1975年钻探,1973~1974年发掘800平方米,1975~1978年发掘2500平方米。发现有房址、陶窑、窖穴、墓葬、祭祀坑等遗迹,出土了熔炉残壁和陶范、手工工具、日用陶器、卜骨等遗物。年代主要在西周早、中期。[6]

另有大批殷商遗民则被分封给各地诸侯,被带往王国的四方封国,将青铜铸造技术更加广泛的传播。

周在吸收了殷商先进冶炼技术和青铜礼制的基础上,周又创造出新的青铜文化,具体来说就是殷商时代以“爵-觚-尊”为核心的酒器组合在祭祀中的核心地位被周文化的“鼎-簋”组合替代,代表西周中期的先祖祭祀从商迷幻的、原始宗教式的“狄俄倪索斯式”祭祀转向了严整的、注重仪式形式的全新祭祀形式。[7]
说完青铜,我们再说说影响更加深远的书写文化。

说到书写,许多对历史有基本了解的朋友不难联想到商代盛行的甲骨文。实际上在周革商命之前,周已经接受了最具代表性的商文化元素——龟卜和甲骨文,这在考古中已经得到证实。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周原甲骨
而在周革商命之后,周人对于商人文字系统更是几乎全盘接受。现在为我们提供破解西周历史关键线索的西周金文显然也是基于殷商金文发展起来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小臣艅犀尊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小臣艅犀尊铭文
丁巳。王省夒京。王易小臣俞夒貝。唯王來正夷方。隹王十祀。又五肜日。[8]

这件小臣艅犀尊为帝辛(纣王)十年铸造,其铭文体例、书体和铸造技术和西周早期的青铜铭文几乎看不出什么区别,显然,西周的金文传统正源于殷商。
除了金文之外,用于统治的文书系统也是周人利用商文化的产物。

 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9]

商人拥有长期的书写历史,这些文字记录为管理幅员广大的国土和日趋复杂的国家机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上文中提到的作册令和作册大都是通过“作册”技能获得周贵族赏识,进入国家机构中服事的文书类官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史墙盘
青幽高祖,才微灵处。于武王既践殷,微史烈祖迺来见武王,武王则令周公舍围于周,卑处角。惟乙祖弼匹厥辟,远猷腹心,兹纳璘明,亚祖辛,敏毓子孙 。繁福多釐,齐禄炽光,宜其禋祀。胡迟文考乙公竞爽,得纯无谏,农啬越历。帷辟孝友,史墙夙夜不坠
在史墙盘铭文中,作器者史墙历数其所属的微史氏族先祖圣德,陈明其祖先在周革商命后即以殷商遗民的身份世代服务于周天子。很多学者认为微氏族就是纣王庶兄、后来的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后人,可见殷人文官氏族服务于周的情况贯彻从早到晚的整个西周。

而正是这些文书系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周代文献资料,为后世编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原始文献。可以说,离开商人创造的书写传统,想要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想要开启后来的灿烂历史,都是不太可能的。

除了这些,周人还在宗法、分封等政治领域,武器、服饰、饮食等物质领域,音乐、纹饰等文化领域继承和发展了商文化,商周的文化融合缔造了灿烂的中国上古文化。

所以说,雅利安人对古印度的征服显然不能和商周革命等量齐观,前者是一个文化对另一个文化的取代,而后者则复杂得多,一方面周文化的形成和商文化之间的关系极其密切,商文化是周文化重要的基础元素;另一方面,在周革商命之后大量继承和发展商文化,让两族文化充分融合,形成了华夏文化灿烂而坚实的基础。

Alexia · #9 · 2019-11-7 18:36:54  回复
夏商周时期的氏族

这里举几个例子,不展开说,篇幅打不住

晁福林先生在对先秦中国社会的研究中做了很重要的论断,他老人家认为,和西方(希腊、罗马)相比,中国古代国家并不是建立在氏族的废墟上的,而是通过建立国家,氏族产生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简单地说,就是希腊、罗马式国家产生是氏族解体的结果;而中国的原始国家则来自于氏族之间的联盟和共同规范,也就是说,国家实际上是由氏族组成的超氏族政治实体。

在这个基础上,你就可以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为啥夏商革命、殷周革命最后不对夏、商遗民赶尽杀绝,因为这两场改朝换代实质上就是氏族重新站队而已。

首先,我们来看看改朝换代的理由

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尚书·汤誓
商革夏命的主要原因是有夏多罪,罪是什么呢?罪是过多征调了民力去夏的农邑劳动,既然是征调到夏邑,那么说明被征调的不是夏人,是谁呢?是夏的与国。与国表示我不跟你干了,就跟着商汤灭夏。总的来说不是什么深仇大恨,就是不想跟你有夏干活了。

那么武王克商呢?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尚书·牧誓
简单的说,商的罪行是啥?1.听女人的话;2.不祭祀殷商支系贵族的先祖(旁证是殷墟晚期之后的甲骨卜辞中,周祭使用人牲的情况只出现于直系先王,旁系先王的祭祀规模大幅缩小);3.任用各国逃犯,不用本族亲人。这些罪本身也不是什么深仇大恨,说出来是为了啥?是武王对盟友的承诺,我仍然任用旧人,仍然祭祀你们的先祖,带你们干死帝辛吧。

所以说,商革夏命、周革商命虽然也有不同民族矛盾的成分在,更重要的是夏商内部的矛盾,夏商国家内部的强宗大族在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引入新的盟友,充新来找回自己的利益而已,这种情况下打什么灭国之战?自己打自己吗?

我们再举几个例子:

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纣既立,不明,淫乱於政,微子数谏,纣不听。及祖伊以周西伯昌之修德,灭璿国,惧祸至,以告纣。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何能为!”於是微子度纣终不可谏,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乃问於太师、少师曰:“殷不有治政,不治四方。我祖遂陈於上,殷既小大好草窃奸宄,卿士师师非度,皆有罪辜,乃无维获,小民乃并兴,相为敌雠。今殷其典丧!若涉水无津涯。殷遂丧,越至于今。”曰:“太师,少师,我其发出往?吾家保于丧?今女无故告予,颠跻,如之何其?”太师若曰:“王子,天笃下菑亡殷国,乃毋畏畏,不用老长。今殷民乃陋淫神祇之祀。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遂亡。——史记·宋微子世家
微子是商代高级贵族了,大概就是甲骨卜辞里“多子族”“子族”那一类的,结果跑了,跑之前还找太师、少师(高级军事官员)商量,可见帝辛时期殷商高级贵族内部斗争就非常激烈了。

在西周中期的史墙盘上,有大篇铭文,歌颂史微氏族的丰功伟绩,考古学家认为器主就是微子启的庶支: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青幽高祖,甲效微需处。雪武王既钱殷,歌史使祖道来见武王,武王则令命周公舍围于 周,卑件处角。虫忽乙祖速匹华辟,远献幻心。子瓜,杏明亚祖辛,或毓子孙 。林鳍多零,果角黛光,义其赛祀。雾得文考,乙公稼越 ,贡屯无辣,农案岁音。帷辟孝晋友,史使墙夙夜不萦坠——史墙盘
不管史墙盘是不是和微子有关,起码我们知道,在商周革命之前,很多商人贵族就已经和周建立了联系,获得了优待,他们的后世子孙很多也服役于周,成为高级贵族。

再举两个例子。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难忱斯,不易维王。天位殷适,使不挟四方。
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
大任有身,生此文王。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
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
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诗经·大明
周文王的爹娶了大任,任氏女,生了文王;文王娶了莘氏女,生了武王。

而这个任氏和莘氏又很有来头。

比如这个任氏,又叫有任,又叫有仍

“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鄩,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惎浇能戒之。“——左传·哀公元年
在夏代中期,太康失国之后,少康跑到有仍去了,说明夏王朝跟有仍本身关系就很好,甚至少康复国也可能依赖了有仍部族的力量。而在商代,任氏也常与商王联姻。

那这说明啥?说明任氏在武王伐纣两代之前就已经和周联姻了。

再看莘氏

鲧 取 有莘氏 女,谓之 女志 ,是生 高密——括地志
“伊尹 名 阿衡 。 阿衡 欲奸 汤 而无由,乃为 有莘氏 媵臣。——史记·殷本纪
你看,有莘更是来头很大,夏商两代的开端都与莘氏联姻有关。

武王的娘就是有莘氏的大姒,大姒还做了个梦,梦到周革商命,文王听了之后吓尿了,然后觉得自己受了天命,开始准备伐商,说明大姒对伐商这个事情颇有影响力。这个故事在尚书程寤里有,现在清华简释读之后,程寤也在其中,说明至少在战国时代,这个故事就已经深入人心了。

所以说在夏商、殷周之际,这些树大根深的大族其实早在战争发生之前就已经站好队了。站队完毕之后,战争就是确认最后的战果而已,大局已定了。

说这么多,归根结底,夏商革命、商周革命,除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碰撞之外,占有统治地位的上层氏族重新分配利益、充新构筑权力也是决定性的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两场大战没有灭国夷族不是很正常。

插一句,那些不姓赵的敌国被灭了,你大概是不会注意到的

是类是禡,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临冲茀茀,崇墉仡仡。是伐是肆,是绝是忽。
崇侯虎为纣王鹰犬,抗御西方,最后被伐灭,城被荡平,你看,这就不是自己人。


沉默的兔子 · #10 · 2019-11-7 19:08:27  回复
收藏了
今天不下雨 · #11 · 2019-11-7 20:07:53  回复
受教了
明月松间照N · #12 · 2019-11-7 20:26:42  回复
收藏学习,给解解点赞!
扶摇mm · #13 · 2019-11-7 20:30:44  回复
学习了
雨后初晴 · #14 · 2019-11-7 20:49:44  回复
学习了,记一下!
回帖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