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兔爱吃苗 发表于 2019-3-4 12:31 层主才思敏捷,厉害。就是注意一下合掌的问题,上下联不宜出现相同的字 |
月照花林 发表于 2019-3-4 12:36 春江涵月影,凌波映鸟飞。 |
微言 发表于 2019-3-4 13:32 对得越来越好了啊!不错不错! 继续: 古城春色晚 |
月照花林 发表于 2019-3-4 14:38 新雨夏衣单 |
月照花林 发表于 2019-3-4 14:38 我看错了以为“停棹听雨声”是楼主发的新对,抱歉。 谢谢鼓励,多亏楼主指点。 |
扶摇mm 发表于 2019-3-4 22:03 入诗完全没问题,对仗的话需要再改改,注意词性。 |
讲讲什么叫借对吧 对仗中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是最基本的要求。名词还分为若干种,比如:天文(日月风雨等)、时令(年节朝夕等)、地理(山水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草木(草木桃李等)、飞禽(鸡鸟凤鹤等)、走兽(狼虎象马等)、鱼虫(蛇鱼蚁蝗等)、饮食(茶酒菜肴等)、器物(盆杯壶盏等)、文具(笔墨纸砚等),工对要求只能对同一范围的词。如果天文对时令类,则算邻对,如“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中的“花”对“鹊”属于草木对飞禽,这就算邻对。宽对呢,放得更宽了,只要是名词对名词就行。 借对分为两种,一种是借音,一种是借义,比如“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杨字谐音羊,因此杨梅与鸡黍相对仗,这是借音。“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希”,寻常有平常的意思,还有个意思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因此“寻常”与“七十”相对,这是借义。 补充内容 (2019-3-5 10:30): 好像杨梅不谐音也与鸡黍相对,那就另外举个例子吧:“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下字谐音夏,与秋对仗。 |
正直的颜够 发表于 2019-3-5 10:06 对得不错哦 |
月照花林 发表于 2019-3-5 10:00 相思难断春如旧 |
玉兔爱吃苗 发表于 2019-3-5 10:25 你对的很有诗意,看得出来背过很多诗词。就是要注意一下词性和平仄 |
月照花林 发表于 2019-3-5 10:35 满池烟草亦堪怜 |
月照花林 发表于 2019-3-5 14:53 鹤唳萦华亭 补充内容 (2019-3-5 18:07): 这个意象悲凉,重换一个:鹤舞低红云 |
聊韵之前先聊聊红楼梦的一个情节。 中秋夜黛玉湘云联诗之前决定数凹晶馆的栏杆来确定用什么韵,如果是16根就用一先韵,结果数出来13根,用了十三元的韵,就是后来对出“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那次。从这里可以看出曹雪芹是用的平水韵。 古代不像现代,可以用aoe、iuv来定韵,以前都是用广韵集韵等来确定读音,后来唐人搞了个平水韵(此人是平水人),此后写诗都用平水韵了。平水韵分平声入声去声共106个韵部,用得最多的还是平声韵,毕竟律诗绝句只能用平声韵(仄声韵是异类)。平声韵中,上平有15个韵部,下平第一个韵部是先字韵(所以黛湘说16根栏杆用一先韵),上平第13个韵部是元字韵,又称十三元。 唐朝距今一千多年了,有些字的读音和现在不一样了,所以平水韵会把现在读音同韵的字分在不同韵部(比如一东二冬韵现在读来同韵,可能当时是不同的),又会把不同韵的字放在同一个韵部(比如“冷月葬花魂”的“魂”字在十三元——还有咏白海棠那次用“门盆魂痕昏”韵也是十三元的韵)。现在读某些古诗可能会觉得不押韵,不要怀疑,在当时来说,是没问题的。举个例子: 连理枝头花正开, 妒花风雨便相催。 愿教青帝常为主, 莫遣纷纷点翠苔。 这首诗的韵开、催、苔现在读来是不押韵的,但是在平水韵中属同一个韵部,是同韵的。我问过苏州的网友,据说苏州话里这几个字是同韵,不知道有没有苏州的兔子解解来求证一下。 一首诗的韵要么是平声,要么是仄声,词就不同了,可能平声韵仄声韵都会用上,所以填词就用另一种韵——《词林正韵》。词林正韵是在平水韵的基础上进行划分的,每个韵部(除了最后几部)都包含平声韵和仄声韵。 现代还有个“中华新韵”,是根据现代读音来划分的,但是为追求古意都没什么人用这个,我也没去了解过。 |
微言 发表于 2019-3-6 08:28 你对的句子真好 |
介绍一下集句。 集句,顾名思义,就是集前人诗句为一体。 比如辛弃疾有首集句词: 登山临水送将归, 悲莫悲兮生别离。 不用登临怨落晖, 昔人非,惟有年年秋雁飞。 这首词的句子出处如下: 登山临水送将归: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送将归。" 悲莫悲兮生别离:屈原《九歌》:"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不用登临怨落晖: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 昔人非:苏轼《陌上花》:"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惟有年年秋雁飞:李峤《汾阴行》:"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好的集句能自成一体,浑然天成。对句有时候也可以取巧用集句,如“一帘胧月静”,可以对“十里稻花香”。 (这里只是介绍一下集句,没有要求大家用集句来对句的意思) |
月照花林 发表于 2019-3-6 09:01 谢谢,想了对句一晚上:) |
微言 发表于 2019-3-6 10:57 哈哈,堪比香菱啊,只不过我不是林姑娘 |
月照花林 发表于 2019-3-6 11:10 有明师有时间有兴趣,自然不放过这么好的机会学习。:lol一揖到地 |
微言 发表于 2019-3-6 11:36 不敢当不敢当,这就是个文字游戏,不过是一起玩玩罢了。你对的句子还挺合我意的。 继续来玩: 棋声销白昼(白字古仄) |
月照花林 发表于 2019-3-6 09:02 玉笛吹寒江底月,扁舟远送潇湘客 |
月照花林 发表于 2019-3-6 10:21 水榭歌缥缈,珠帘影婆娑 |
微言 发表于 2019-3-6 13:26 白昼对清宵,我好像看到了借对。不错啊 |
好的诗句,应该是能带给读者兴发感动的力量。言有尽而意无穷,读来余味无穷的诗词才是好诗词。叶嘉莹常拿一联来举例子:“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这样的句子用词美不美?美!对仗工整吗?工整!但是,你感受不到作者的情感在里面,读来味同嚼蜡。对比杜甫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从穿花的蝴蝶到款款飞的蜻蜓,你能感受到作者那种喜悦、闲适的心情,这就是好的诗句,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诗,第一,你要有真诚的感动,第二,你要将这种感动成功地传达出来。——叶嘉莹 (随便聊聊对诗词的看法,没有针对你们对句的意思,其实有些句子我还挺喜欢的。大家随便玩儿) 再来: 石苔衣翡翠~ |
月照花林 发表于 2019-3-6 22:06 谢谢 |
贴一些关于景联的知识。 景联大致也分为两大类,入景和借景。入景句一般没有多余的感情寄托,纯粹是对景色的歌咏和赞叹。而借景句则和借物的概念相同,是通过对某种景象的描述,侧面表达心中的某种感情寄托。景联也是网络对句中较为常见的句子,因此,我们还是继续以网络对句为例子,比如: 一窗山色绿如洗 这句是纯粹的景色描写,那么对纯粹的景色描写句子时,我依然是提倡新手以一幅画的思维来应对。怎么对呢?我们看例一: 一窗山色绿如洗 联意很简单,我想不用多做解释。那么我们要注意的是什么?第一,山色绿如洗,是春景。第二,这个联的角度是远景,山色是春景中的一个点而已。那么,我们有了第一种对法,以面涵点。就是说,出句是全景的一点,那么我们考虑,从这个点的扩散到整个面,也就是整个春景。比如这样对: 一窗山色绿如洗 三月春光秀若描 这是面涵盖点的对法。那么我们说了,这是一点,我们也可以考虑点对点的方法。在考虑点对点的时候,我们在选择的角度上要有所讲究,镜头是要由低而高的延续,还是由远而近的回收。这样做是为了整个联的空间层次感。如果你的对句还是在山上,那么对句就会失去层次感,角度重复会造成审美疲劳。那么我们可以这样对: 一窗山色绿如洗 两岸桃花红欲飞 从远山回收到近岸,以点对点,给画面予以补充,同样起到形成一个春景的完整画面。这是从视觉感观上的应对之法,那么我们还有选择,从感观错开的角度来对,比如出句的景物是眼睛看到的,那么我的对句在春景的框架中,需找另一个点,这个点可以是用耳朵听到的,也可以是鼻子闻到的,也可以是用心感受的。比如这样: 一窗山色绿如洗 半曲溪声细若弹 以声对色,有声有色,这样让上下联的画面更加灵动充实。有声有色可以,那么有香有色也可以,比如这样: 一窗山色绿如洗 几缕花香淡若风 以上都是用直接感观出来的对句,那么有的人说,为什么一定要以景对景,难道不能入情吗?当然可以由景入情,由景入情也就是用心感受的,借景抒情,所以文字的表达和你的心绪是要一致的。比如这个出句,山色如洗,证明此刻心中开朗,你要以景入情,总不能这样对吧: 一窗山色绿如洗 两岸柳丝细若愁 这样的对句,在意境上明显和出句悖道而行了,哪里还有什么关联?如果一定要由景入情,就该如上联一样表达比较开朗积极心态。而我的意见是,由景入情的对法,我们要看出句的情况,像这个出句没有半点隐晦的情感寄托,你对句就不要考虑入情的对法,因为缺乏那个条件。如果出句中的字眼有些许情感,不管多隐晦,我们才有条件由景入情。生硬的转折,起不到好的效果。而且一般在由景入情的时候,对仗多不工稳,以宽对为多。而如果宽对的句子不能出彩,那为什么不老老实实的工对呢? |
我们继续看例二: 万里暮云垂大野 联意我也不多说,旷野的夕阳景象。一个暮字将面浮出来,那么我们该怎么应对?当然是以点破面。怎么破?这么说吧,这是个广角镜,我们寻找这个镜头的某一个点来做特写。 首先,这个出句的面是暮,没有具体的季节特征,所以我们在思考的时候,有很多选择,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都能用。比如这样对: 万里暮云垂大野 一行雁字写长天 这就是秋暮了,雁在整个镜头中就成了一个特写镜头。其它的点怎么对我就不多列举,有一个点,我觉得应该说一下,就是月。月虽是夜景,但是日暮时分,月的确已经出来。从另一个角度说,日落月升也是一个承转关系,不能说月不能用。关键是怎么用的问题,很多人都是直接这样: 万里暮云垂大野 一轮明月挂长空 这样的用法,给人的感觉时很突兀的。你说日暮时分有月,可是那时候的月还不够明,不够亮,长空也被暮色所占据,给这样的月做特写似乎早了。那么怎么办?这里需要时间的转移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空间转移起来,不要长空了。空间的转移能给时间的转移做一个适当的铺垫。所以可以这样对: 万里暮云垂大野 一轮明月入中庭 这里从大野往中庭回收,收缩的过程可以给时间转移做一个小铺垫,这样对句出来之后,才显得更加自然贴切。接着你们看这个对句: 万里暮云垂大野 千秋故事话流年 由景入情了,姑且不说这个对句用词酌字方面的瑕疵,我们说联意。这个情入得不错,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对句有扣应。前面说过,由景入情需要条件,那么出句的暮色便是条件,“夕阳无限好,可惜近黄昏。”对句巧妙的抓住这一点,于是转入情语后,用流年来扣应暮色,表达时光流逝之意,所以不显唐突。而出句本身其实并没有多余的情感,也仅仅存在这一点小铺垫,若是对句入情不是扣夕阳之意,表达其他情感,那么就会因为扣应不紧而脱节。比如这样对: 万里暮云垂大野 千般愁绪付清风 上下句之间的是不是欠缺点什么做转折?对句没有一个可以意扣出句的字眼,明显的出现脱节了。因此,我认为,我们想由景入情的时候要先考虑出句有没有条件给我们这么做,如果有,这个条件适合表达什么感情。前面说过了,在景入情的时候,宽对是常见的,因此,对文字的把握,立意的铺排需要一定的功底,不然太宽则容易失对。对联毕竟不是诗,首先还是要保证对仗的质量。不管你的联意关联的多好,失对了那还叫什么对联(意对这玩意咱先排除)。那么这个对句日暮是条件,在依靠日暮的基础上,怎么立意就是你自己的事了,我不可能全部考虑得周全。比如这样对: 万里暮云垂大野 一笺明日写新篇 这个对句的立意是今天已经过完了,明天一切从头开始。不能不说这个立意很积极,不能不说联意的相关也到位。但是这个立意表达出来,为了和对句能形成对仗,句子运用比喻和借对来完成。将明日比喻成一笺白纸,借“明日”二字来与“暮云”分开对仗,以求工稳,“明对暮”、“日对云”。这样的对法不是不行,只是对对句者的功底要求很高。而最终给人的感觉呢?联意的关联是主观领会的,如果别人没能看出你这个立意,这不就是一个失对的句子吗? 有人又这样认为,在对句的时候,另借一物来入情,为什么一定要借助出句的日暮之意?我说,你另借一物也可以,可是你所借之物还是必须在旷野日暮的框架内,不然叫什么联意相关?比如这样对: 万里暮云垂大野 几只倦鸟乱归心 这个对句的立意比上一个清晰多了,这里几只倦鸟是特写,立意看到倦鸟投林,让归家的心意更加急切起来。这个对句用归心回扣倦鸟,是十分到位的。但是归心和大野的对仗还是宽对的。然后你们看,对句所借的倦鸟投林这一点,是不是依然在暮色的框架中。 |
微言 发表于 2019-3-7 11:52 我没办法删帖。没关系,留在那里也没事儿 |
月照花林 发表于 2019-3-7 12:02 好的,谢谢了 |
前面我们说过的两个句子,在关联的时候有一定的主题限制。那么我们看例三: 一径苔深余鸟迹 这个出句的特点是什么?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青苔小径,那么苔痕深证明这条路已经很少人走,只有鸟偶尔停留。这是出句的全部信息,至于它想表达什么主题却并不明确。那么这样的出句留给我们的想象空间很大,就是我们常说的张力和拓展性,我们可以把它看做一个点,这是个什么点呢?由我们自己的思路来设定?这条小路可以在空山中,可以在草舍前,可以在小溪旁,可以在月光下,可以在庭院内等等,至于怎么抉择,就看各人的立意了。比如这样对: 一径苔深余鸟迹 隔篱草密隐蛩声 这是篱外小径,草密苔深都侧面说明这户人家比较偏远,平时人迹罕至。对句用蛩声作为另一个切入点,使整体感观趋向宁静悠然。又比如这样对: 一径苔深余鸟迹 半窗绿掩透花香 这都是从景观出发,由远而近,以不同感观点对点的应对方法。关于这个出句如何以点对点或者以面涵点的对法,我就不多说了,前面已经就例一做过详细讲解,你们举一反三的好好思考。我选择这个出句的原因是,这是一个比较容易由景入情的句子。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出句有铺垫啊,一条人迹稀疏的小路,我们可以这样想,它通往哪里?它为什么人迹稀疏?有很多想象空间吧。比如有这样对的: 一径苔深余鸟迹 空山云密隐仙踪 这是一条高山前的小路,通往云乱之处,是否有仙人的踪影?这就入情了,一种臆想,或者说是对深山隐居的一种向往。 一径苔深余鸟迹 孤村室陋少鞋声 少鞋声,就是没什么人走的意思,用来扣应出句十分到位。那么这句的立意也是自然的入情,可以理解成居室主人孤单,没有朋友,而没有朋友的原因是孤村室陋,贫寒人家,无人问津。侧面表达世态炎凉、人情淡薄之意。 由于出句的想象空间比较大,怎么立意铺排看个人的理解。 |
我觉得这篇论述联意的文字说得特别好,非常浅显易懂,真的忍不住想贴出来与大家分享。其实还有很多内容,怕贴出来喧宾夺主。 我们进入“景”联的另一种,借景抒情。借景抒情的出句,一般都有明显的感情寄托,或直接或隐晦,或采用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达到抒情的效果。在对句的时候,首先我们要确定出句的联意,再寻找合适的对应方法。比如: 院深花自赏 花自赏,拟人手法,与院深结合,深闺寂寞,孤芳自赏的联意很容易理解。出句虽然是说花,但大家知道其实在说人。前面说过,境由心生,正因为心里寂寞,才会觉得花也寂寞。这出句的情愫十分浅显,我们在对句的时候,为了更好关联联意,所以首选是将这个“孤”的意境延伸或补充。比如这样对: 院深花自赏 楼寂月相依 这个时候,一般我们不要去点明人或心的寂寞,院深和楼寂已经做好了铺垫,花自赏和月相依的扣应自然将孤这主题点开。所以用人或心之类的词语,反而多余了。其实道理是相通的,大家都知道,侧面烘托比直接阐述更富有张力。同样意思,也可以这样去侧面烘托: 院深花自赏 夜静月孤悬 这两个对句都是抓住孤寂这个切入点来进行立意,我认为这是与上联最为贴切的关联。那么比如下面这个对句,能不能算关联呢? 院深花自赏 夜静客无眠 宽对句。关联还是有,但客无眠对出句的回扣远远不够,没能把握住出句的立意,对出句进行有效的补充和衬托,虽然也是愁,但掩盖不了主题弱化的事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境弱了。其二,用“月”无眠也比“客”无眠要好得多,侧面烘托才是正道。 院深花自赏 巢小燕相依 你们看这个。反衬对句。我虽身处深院空庭,然却只有一片孤寂,唯花自赏,燕子所居虽小,却暖意酣然,相依相伴。对句的反衬,更凸显对句的孤寂。深院佳人与花相怜,心中对燕子的相依相伴十分的渴望和羡慕。那么反衬的对法,要注意字眼的对应,一般采用反义词,情景的反衬要自然合理,依然要在出句的情景范畴内,离远了起不到反衬的效果,还有杜绝凭空捏造。 你们再看这一句: 院深花自赏 林静鸟欢鸣 如果我说了那么多,你们还看不出这个句子的毛病,那我自杀好了。各抒己见吧。 |
月照花林 发表于 2019-3-7 19:01 多谢:) |
月照花林 发表于 2019-3-7 22:22 我也很想啊,不过暂时还不会玩,看你们对的很有趣很有想象力和灵气,我先读几首诗了解下常用的意向再试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