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宫里的兔子们一直被营销所扰,对营销颇有微词,在这里老兔子为营销平平反。 营销用最通俗的话说就是适当的产品选择适当的价格和渠道,以最优化最方式推广出去,最终获取知名度和销售额。 电视剧营销有共性也有个性,兔子没有混影视圈,只能用行业共性来分析。电视剧有两个产品:一是剧本身、二是演员。剧播放之后通过营销取得收视、播放和口碑,并获取多次销售的销售额,相关团队获得口碑。演员在剧播放期间及之后获得观众注意,形成口碑效应,完成第一轮粉丝积累。(至于是否能转化就看后面了) 电视剧的营销为什么看上去为什么这么轰轰烈烈,总结就是短频快,用大量的资金在短暂的时间内在特定的渠道砸出很高的声势其实操作不难,尤其是网络营销时代。营销怕的就是时间,一是营销效果有时限性,二是好的营销必须有持续性和话题性,时间一长,就容易虎头蛇尾,甚至偏离原有方向。 电视剧营销有用吗?在我国有用,我国人口基数大,观众需求复杂,只要能满足很小比例的观众需求,就能造成很大的热度。电视剧在播放期间通过营销,一能引导该类型目标人群的观看。二能通过铺天盖地的宣传和传播让非目标人群引发兴趣,完成转化,三是形成人际和口碑传播,影响更多的非目标人群加入观看中。 电视剧的播放时间一般为30-60天,按照正常的营销方式,营销时间是40-70天,一般可以分为3-5个营销阶段,这种一锤式的营销其实难度不算大,根据电视剧题材目标人群、选择目标人物感兴趣的话题按照剧播放时间有步骤推进。至于效果评估:品牌营销看销售额和知晓度,这里的知晓度是普通消费者的知晓度,而不是品牌方公关软文稿的知晓度,电视剧收视和播放数据没脱水,不与置评,公关软文再多属于自嗨,兔子由于职业习惯更看重普通观众对剧情和人物的评论度,尤其是普通观众对剧的推荐点。 其实影视行业很有趣,有的剧后续效应大于头剧效应,有的头剧期间轰轰烈烈,但后续效应不佳。究其原因:个人浅见是和剧的独特性和不可取代性相关。 演员营销(这里仅针对演员)分为角色影响和个人营销,目前电视剧播放期间的怪现象,个人营销大于角色营销。按照传统营销模式,以剧为起点,以角色为切入点,全方位挖掘演员优点,完成从角色到演员自身的营销。今年夏天基本上换了个面,从演员自身谈演员优势,就像议论文以论点支撑论点,空洞。 演员营销不算啥坏事,酒香还怕巷子深,现在营销问题是本末倒置。品牌的营销建立在产品基础上,挖掘产品独特点,并加以传播推广。正常来说,演员的营销应建立在角色的基础之上,角色是演员的符号。搞营销的有戏虐:最长久、最好的营销来自于产品自身。要想玩一次性爆款就玩高大上,提概念、理念,讲形而上学,能骗几个是几个。 其实不管是电视剧还是角色,铺天盖地营销下去总是有效果的,但是最总要看转化。商品要看转化率(这里说个案例某品牌搞了一次网络营销,数据很不错,但是因为转化率低被做为负面案例)。对选择偏离角色营销自己的演员来说,更多的是为了转化率。 对商品来说营销除了短期销售更多为了积累口碑。按照这个标准,评价一部剧或者演员,起码得看剧播完1个月、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效应。 题外话:1、辣菜营销不是电视剧和演员独有,商品很常见,因为在一段时间他们会跟着竞品走,但是这种辣菜基本上看不出痕迹,影视和演员圈太直白了。 2、目前所有剧的营销力度比上产品营销都不算大,就在特定渠道热闹而已,二是这种营销是几个相关体同时进行,然后效果在短期内叠加,兔子们又注意所以觉得多,真的这力度不算大,我以我多年经验担保 |
本帖最后由 lovetony 于 2019-7-21 01:50 编辑
我觉得营销没问题,不辣菜太过就好 电视剧电影明星没营销才是不正常的,证明其中有一部分做到位 营销并不是错误或者应该黑的,怎么去营销才是问题 宫里有些讨论我也看了,感觉大家对这个反应有点偏激了 |
营销可以,但是影响到大家正常吃瓜就不好了 |
关于这个辣菜,早前没了解粉圈,压根不知道是个什么玩意。随口说一句比较的话,就说是辣菜,当时还蛮奇怪的。有话说比较出真知,没比较哪里辨得白说得清,本质上人对新人新事的认知上,就是通过比较而定性分类。所谓的辣菜,还是听者内心有了底线罢了。全世界都在比较的框架和网络当中,但当你在意了,有了在乎或厌恶的人或事,才会产生在意的感触,进而反感这种比较行为,并将之贬义化重命名,拉踩。若不在意,不过就是大千世界里再稀松平常的事罢了 |
点评
路人和粉圈是真的有壁,我有个看蜜汁的同事还把lx那个爬墙yx当梗说给我们听,其他同事就哈哈哈然后觉得这个yx无聊罢了,粉圈里天大的事到了外面就是饭桌上几句话
说的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