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为留学生配学伴,不是自卑就是自作多情。 |
[天地无极] #人民网:为留学生配学伴,不是自卑就是自作多情 ...
jingying
· 发布于 2019-07-13 10:40
· 535 次阅读
补一篇 半月谈:让留学生成为中国大学校园中的普通一员,是时候了! 环球时报 发布时间:07-1309:25 最近,关于留学生的几则新闻引发社会高度关注:一则是山东大学“一个留学生配三个学伴”引发社会质疑。一则是福建农林大学国际学院2018级埃及籍留学生YOUNES在市区骑电动车载人,拒不配合民警正常执法,并推搡交警暴力抗法。 “一个留学生配三个学伴”的安排着实过火了,很难摆脱对留学生“特殊优待”的嫌疑。暴力抗法却只是批评教育,并由其所在学院将该人带回加强教育的做法,被公众质疑“处罚太轻”也不为过。 近年来,一些高校特殊对待留学生的做法已经引发社会普遍不满。或者是提供高额的奖学金,或者是降低入学门槛,或者是提供优于国内学生的生活条件,或者是在学习和考试上大开各种方便之门,种种优待,都让寒窗苦读的国内学生为之侧目。更有甚者,挤占、挪用原本为国内学生使用的各种资源用于招徕留学生。 这些优待行为的动机不难理解,都是为了满足高校“国际化”的需要,增加“一流大学”标准所需的国际生数量,为高校的成绩单添上亮丽的一笔。 问题是,高校特殊优待留学生造就的“国际化”成效如何?作为一项使用了大量公共财政资金的项目,各高校能否向社会提供一份评估报告? 在社会舆论看来,高校的留学生数量明显增加,对高校的科研、学术、资金、发展等方面的贡献却并不明显。相反,一些留学生骗补贴、素质低、扰乱社会秩序等负面新闻却不断曝出。过于优惠的留学生政策,还成了国内一些人钻政策空子、改换身份入学的特殊管道。既伤害了教育公平又收效甚微,人们有理由质疑,对留学生的特殊优待意义何在?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持续了40多年,中国的发展日益和世界同频共振,来自国外的各种事物在中国大地上已是司空见惯,人们早已习惯用平等、自信的眼光来看待来自国外的人和事,相关政策也开始经历转型。 以外资企业为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外企的“超国民待遇”正在消失,外企以“本地化”形象融入中国经济生活、和中国企业平等竞争已是新的常态。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针对留学生的特殊优待显得格外刺眼,更何况只重数量、不重质量也不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 让留学生成为中国大学校园中的普通一员,是时候了! 来源:半月谈 半月谈评论员:杨建楠 |
之前一个袭警的外国人不是让书面道歉吗?啧,换国人早就拘留了吧 |
点评
年初人家见义勇为都能被抓进去拘留,差点坐牢,闹大了才放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