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属自娱自乐,没有任何来源 就是“远上寒山石径斜”里的“斜” 有没有一种可能,它不是什么通假字 只是因为当时某地的方言就是这么说的? 因为我们家那边“斜”这个语义的有好几个音 有读qi的,比如齐不调调,仅读音这么读哈,主要都是说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很不正经,像个小混混之类的 有的读qia,比如qia(第二声)gong(轻声),这个意思就多了,一条直线啊、写字版面啊、一条路啊这类斜了、不正,都可以这么说,还有上面齐不调调的意思也可以用“qiagongqiagon”来说 所以我就想啊,有没有一种可能,人家这个“斜”单纯就是方言读音的话正好押韵了呢? |
刚刚洗澡时灵光一闪的想法
本帖最后由 潜水吃瓜 于 2025-3-29 11:26 编辑 说因为可能有方言读“xia”恰好押韵可以说不对,但也可以说对。 不对在于方言作为古汉语衍化,押韵不是恰巧,而是因为保留了古汉语的影子; 说对是因为,古人对更古早的语音读法已经发现不押韵了,于是会把字音替换成自己时代押韵的读音,例如南北朝人以“叶音”读上古音《诗经》。 xia这个发音可能就是上述原因诞生的读法,但其实不用过分关注读音,因为古人已经把押韵和实际发音分开了。 构拟的中古汉语“斜”在唐的官话发音类似ria,但值得一提的是离唐那么近的宋,读唐诗已经有些不押韵了。 宋人写诗、写词需要分开论,写诗用总结唐诗押韵的《平水韵》,哪怕押不上宋人实际发音的韵;写词用宋人实际使用的发音,所以会存在受方言影响押方言发音的韵这种情况。 《平水韵》写诗一直沿用到民国乃至懂行的当代人,而根据宋人写词押韵规律总结的《词林正韵》,这俩总结的韵部就已经有很大的差别了,比如把唐的上平十三元一分为二,发en的和十一真、十二文通用,发an的和十四寒通用。但你看通用的部分会发现很符合现代汉语发音。 比如,唐诗en和an同韵,这在唐诗非常多:xxxxx,草径入荒原。 xxxxx,僧敲月下门。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这两首是唐诗,而宋人陆游写诗仍然沿用,比如著名的那首“我与狸奴不出门”,第二句就是“四山声作海涛翻” 这说明唐到宋,语言发音已经又一次发生很大改变了,变化是按汉语规律发展的,这个不提了,一两段话说不了 总之,同可归为中古音的唐、宋语言发音就已经有差异了,别提说普通话的现代人了,就连也算古代人的清朝大才子也会有分不清的,感兴趣可以搜索“该死十三元”,一个晚清很有意思也挺出名的梗 综上,举“十三元”这个有名的梗是为了说明——唐诗,或者说近体诗,【其押韵是固定规范的,跟当时当地的方言无关。】 说回“斜” “斜”在《平水韵》属下平声六麻,前面说过,宋人写诗用《平水韵》,写词用实际发音,所以至少到宋朝,宋人对这个字的发音应该都是类似唐音的,比如: 唐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宋词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那么“斜”字怎么从唐宋的a变为e的呢? 应该是元代。元的《中原音韵》把唐宋的家、麻韵再次细分为十二歌戈、十三家麻、十四车遮。这时候的“斜”应该类似车遮部的字的发音。比如: 元·马致远 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 元·关汉卿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但因为细分部分在《平水韵》属同韵,虽然可能读音发生变化了,韵脚却和唐诗“恰巧”一致】,比如: 唐·卢照邻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所以,xia这个音铁定是不对的,但又确实可以用。因为一样是“叶音”,不过就是中古音“叶”上古音,近古音“叶”中古音,都是向自己所在时代的语言借音 而入声字押韵更是连叶音都难,所以就读普通话没问题,语言一直在发展;用叶音押韵也没问题,古人也这么做,但必须纠正误区,叶音≠古音,方言≠古音 |
点评
我刚刚去搜了下平水韵、十三元啥啥的,然后,就是一大串数字化韵律扑面砸来,砸的我晕头转向,抱头鼠窜
厉害!
哇,涨知识了
哈哈,“平生双四等,该死十三元”,一个不愿死记硬背的才子,肃顺硬塞到嘴的鸭子飞了
太强了吧,一篇论文了啊,大佬
第一次知道“叶音”,涨知识了!
好家伙,我直呼好家伙!给解解置个顶,我去申请加精,不然对不起解解这一番科普
【搬运】月下瓜田解解发到我的安利贴里去了,我再搬过来! ↓ 语音流变非常复杂,声音的媒介又不像文字书籍这种静态介质能保存下来,所以很难说的清楚。所以有专门的音韵学这门学科。 国家有语委这个部门,我们只要按着专家组制定的标准读音就行了,普通话就是如今的官话,既然斜定音为xie,那就这么读了,毕竟古音也不可能完全恢复。 而且就“远上寒山石径斜“这一句,就没几个字古今音同的,如果穿越,杜牧吟出来时我们都未必能反映过来。上、山,古无舌上音;石,入声;径、斜,当时没有jqx。就剩远和寒2个字,读法也不知能不能完全吻合。 叶音说就是因为没有标准和规则,会造成更大的混乱。就算发扬光大的朱熹自己也只当方便记忆诗词而已。做小孩子的教材推广则不妥,大概教材也是出于这种原因改的。 好在我们的文字很了不起,保留的意思得以传承,读什么音不重要,领会思想和立意最重要。 你看,按叶音说,过去老师教为xia押韵,你叶音为qia也一样读起来押韵,那不同地区的人读为其他押韵的音方便自己记住诗句,也一样可以,一个字会出现无数个读音,反而不利于交流。语言是沟通用的,需要一种约定俗成的统一规则 |
潜水吃瓜 发表于 2025-3-29 11:24 我第一次听说“叶音”这个词 但是看解解通篇下来大概也能理解 是不是就是读诗的人发现某个字按当时的读音是不押韵的 然后根据格律韵脚找一个能填进去的音 然后这个音就被称为“叶音” 但其实这首诗在写出来的时候 那个字并不一定就读后来“叶”的这个音 至于方言不等于古音倒是能懂,合乎生活常识性逻辑 毕竟要是等于古音的话也不至于各地方言不尽相同了 |
点评
叶是协的异体字,和谐的意思。叶子的叶是繁体字的葉,简化后混为一体了
我很早之前找过古音来听过,就是解解说的近古音、中古音、上古音这样的演化过程,确实很有意思,我记得有些读音特别饶舌来着
至于声母gkh和jqx的演变,和古代清音、浊音等有关,又是另一个满复杂的变化了。用构拟的中古汉语读诗,你会发现像外国人学说汉语、像某地方言,甚至日语、越南语有类似发音。所以江浙有些方言会有点大佐味23333
果然是这样哈哈哈,再次谢谢解解科普(*^▽^*)
“叶”也就是“协”,读xie,就是协调声韵的意思。使用近古音的人看使用中古音的人“叶”上古音,有的会认为那个“叶韵”的中古音是古代本音;使用普通话的以为近古音的“叶韵”是古音一样,其实都不是本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