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无极] 信息茧房都是自己亲手建造的

有节有常 · 发布于 2025-02-22 12:34 · 352 次阅读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月宫

x
换句话说,不用怕算法茧房,还是要有开放心态——
https://weibo.com/1783475181/5133933878974502

读到一篇有意思的论文,讨论抖音上的新闻是不是够“多样”,以及算法推荐到底是增加了内容多样性,还是削减了内容多样性?

结论是,

①算法本身其实倾向于增加“新闻多样性”。

②但一旦用户开始强烈表达自己只喜欢少少的几类新闻,这种“强个人偏好”,就会显著降低看到的内容多样性。

③如果要让算法帮你增加信息广度,是有办法的。

(信息茧房竟是我自己。[二哈])

┈✧┈✧┈✧┈

暨南大学的研究者的实验方法是,使用一批电脑操控的虚拟用户,让这些“假人”像真人一样去刷抖音,模拟人类用户的各种行为,看看视频啦,点赞评论分享啦,关注某些频道/账号啦。

然后这些虚拟用户会有不同“多样性广度”的偏好,有的对所有新闻都“没兴趣”(3秒之内就划过);有的则“雨露均沾”, 对所有新闻都“感兴趣”(认真看15秒);还有的只对某几型的新闻“感兴趣”,对其他类型“没兴趣”。

至于算法这边,也分几种情况:

(1)无算法+随机推荐:关闭推荐算法,app不追踪用户行为(浏览历史,观看时长,点赞,评论等),只进行随机推荐;

(2)有算法+用户躺平任算法推荐:用户不手动设置偏好或选择感兴趣的话题,算法自动完成内容的筛选和推荐。

(3)有算法+用户表达自己的某几类强烈偏好:用户表示出对某些类型新闻的明确兴趣偏好,算法根据用户的表达进行推荐。

从“新闻多样性”来说,大概是:

有算法+用户躺平任算法推荐 > 无算法+随机推荐 > 有算法+用户表达自己的某几类强烈偏好

从“新闻多样性”来说,“无算法+随机推荐”并不是最多样的。

多样性最大的,最拓宽视角广度的,反而是“有算法+用户躺平任算法推荐模式” 。

┈✧┈✧┈✧┈

算法之所以会“暗自试图增加多样性” ,是因为算法开发者也知道,如果一直推同类内容,用户可能会觉得无聊,而减少使用甚至卸载。

而且平台从长期用户留存的角度,也希望自己内容丰富 ,所以会主动平衡推荐类型,比如娱乐新闻看多了也会腻,可以看点科技新闻平衡一下。

所以算法其实是会故意掺点不一样的, 去推荐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让用户觉得新鲜有意思。

但是,如果用户一直强烈表达自己偏好,比如对几类新闻基本上看都不看,那么陷入某种“回音壁”,实在也不能完全归咎于算法。[允悲]

不论是主动探索,还是被动接受推荐,选择权始终掌握在每个人的手中,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以及是否接受自己的选择。

至于在有算法的情况下,怎么训练算法推给你越来越大的世界呢?

一个是多“随便看看”。

还有一个是如果算法推给你你平常不看的的东西,那么建议你75%的情况下点进去。

这样,算法就会开始拓宽推荐范围了。

(下次看到平台推送“对方辩友”的时候,建议咬咬牙,4次里有3次点进去,而且至少坚持看个3秒以上……

长此以往,必成大器啊![doge])

Shi, W., & Li, J. (2025). News Diversity Under Algorithms: The Effects of Pre-Selected and Self-Selected Personalization on Chinese TikTok (Douyin). Digital Journalism. doi: 10.1080/21670811.2025.2450312

#世上神马研究都有#
共收到 4 条回复
981716 · #2 · 9 小时前  回复
小红书我有次想试试关闭个性推送会有什么结果,然后就被推了一堆我完全不感兴趣的东西,就是哪怕0.1%的兴趣都提不起来的那种,然后我又把个性推送打开了,世界又明媚了起来
富贵闲人 · #3 · 8 小时前  回复
小红书的针对性是最强的,我觉得这样就好
各个平台有各个平台的测重,在各个平台看到多样性
一套旧衣服 · #4 · 6 小时前  回复
当个鸵鸟也没啥不好
天地不仁 · #5 · 6 小时前  回复
我只看我自己喜欢的内容,其他也不是太感兴趣
回帖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