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一直在拍科幻电影,真实感受到国家的发展进步为科幻文艺崛起提供了强大支撑。一方面,经济发展提供了足够大的文化消费市场,我们的市场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为科幻产业带来难得的条件和机遇。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为科幻文艺的传播和接受提供了现实依据。比如,观众在大银幕上看到中国航天员身着航天服,在空间站出舱行走,会自然信服而不感到违和。真实世界跟影像世界是有必然联系的,强盛的国家才能托举起强大的科幻产业,这是已经被文艺史、电影史证明了的。 具体到电影创作上,中国电影在很多方面都实现了突破。比如,得益于强大的制造业,尤其是3D打印和数控机床的应用,我们制作的特殊道具精度达到产品级水准,营造了逼真的画面质感。在这方面,我们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此外,在电影视效层面,我们也实现了质的飞跃。常规的比如浩瀚的太空场景、天崩地裂的场面等制作难题都已得到很好解决,在难度最大的生物视效方面,进步也非常显著。比如《独行月球》中,袋鼠的毛发、肌肉、骨骼和表情,已经做到“乱真”的程度。尤为可贵的是,这些视效都是由中国团队独立完成的,实现了国产化。 的确,道具和视效只是技术层面,属于“细枝末节”,可电影就是由无数个细节构成的。尤其是科幻电影,最大难点是让想象世界显得真实可信,如此才能把观众拉进来听你讲故事。这就需要极其丰富和逼真的细节支撑。小到一个杯子、一把椅子,大到城市街景、洪荒宇宙,都要真实可信。比如,我们在《流浪地球》第一部上映后做过观众调查,有观众提出:地下城市怎么解决排水问题?没有阳光会不会影响人类生活?有的观众眼光犀利,在一个镜头中看出人物背景不能随镜头远近而有所变化,指出这个场景不够真实。还有观众发现白墙的墙角过于干净,没有做旧,缺乏烟火气和生活质感……看到这些反馈后,我真心感到观众太懂行了,这些看似“吹毛求疵”的意见,其实是砥砺电影创作不断精进的金玉良言:好电影一定是在无数细节的推敲修改中打磨出来的。 为了让电影的世界观设定更加科学,细节呈现更加真实,在拍摄这部电影续集时,我们邀请中国科学院多个院所的科学家参与联合攻关。比如电影中有一个“地球停止自转”的假定,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时间和历法就变了。科学家通过测算,指出这种情况下一天是60个小时,这样时钟显示的时间就可能是35点20分……在前期构思过程中,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以百科全书的方式进行电影世界观设定,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部分,按照图书馆分类学撰写词条,包括地理环境、天文历法、职业构成、生活习惯等等,涵盖人类生活和空间探索的方方面面,内容达十几万字。 《流浪地球》第一部的成功上映激发了整个团队的荣誉感和创作抱负。这一次,团队在制作上对标国际顶尖制作水准。这种高标准在单场戏上可以达到,但要推及全片,推及场景、人物、情节、视效等各方面,工程量和制作难度就会成倍增加。除此之外,我们还遇到了新问题,就是细节和情节更加丰富后,电影的信息密度大幅提升,容易造成“信息过载”,表现是观众会感到眼花缭乱甚至犯困。这要求我们化繁为简、调好节奏,让观众既能充分融入,又能舒缓有致。 经过这些年的电影创作,我有一个深刻体会:我们需要想象力,更需要把想象力转化为作品的具体方法,即需要建立起符合我们国情的更加强大的电影工业体系——不光是设备和技术,更是流程和标准。有了完备的电影工业体系,很多制作环节就不必重复劳动、反复摸索,电影人就更容易在前人经验基础上创作出各种类型的优秀作品,制作水平和生产效率就会更有保障。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做一项工作,就是在创作过程中,把电影工业流程和艺术管理经验完整记录下来并进行研究整理,希望能为后来者的电影创作提供经验。我相信,一茬接着一茬干,未来电影人一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中国电影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
本帖最后由 执着的兔子 于 2023-1-31 12:22 编辑
[天地无极] 《流浪地球2》导演郭帆人民日报撰文:以丰富细节夯实艺. ...
执着的兔子
· 发布于 2023-01-31 12:09
· 360 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