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无极] 好久不见,来玩对诗吧
月照花林
· 发布于 2022-04-13 08:22
· 4604 次阅读
孤平是诗律,定义为:【除韵脚外,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既然提到韵脚,那么只会出现在下联,一般对联不作要求。孤平只有一种格式:平平仄仄平的变体——(仄)平仄仄平,第一个字由平声变为仄声,这句就是孤平。仄仄仄平平不算孤平。五言扩展为七言的话,就是“【仄仄】仄平仄仄平”,【】里的字改变平仄也不影响孤平的结果,“【平仄】仄平仄仄平”也是孤平,是否孤平只看后面五个字。孤平属于诗中的拗句,拗句就是平仄不合乎标准的诗句。有的拗句必须救,有的拗句可救可不救,孤平就必须要救。要救孤平也很简单,改变倒数第3字的平仄,就可以了,“仄平仄仄平”变为“仄平(平)仄平”,你们看,这样改了之后就不是孤平了吧。 一江风月舟轻载 |
无论是对联也好,诗词格律也好,都是两字转调。大概因为从诗经开始,我们就是这种吟唱方式: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后来发展成五言、七言,也是两字一顿。叶嘉莹说佛经传入我国后,这种诵经的方式影响了诗歌的创作,所以后来人对声调也作了要求,这就是律诗和绝句,每两个字换平仄,这样念起来有抑扬顿挫之感。诗词中两字一顿的重点都落在每节中的第2个字上,比如吟诵“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在“破”、“河”、“春”、“木”上语气会比较重,因此第2、4、6字的平仄要求格外高。平仄不合乎要求的诗句被称为拗句,关于拗句,我只知道孤平怎么救,别的拗句怎么救我搞不清楚。我们写诗的时候,尽量按标准格律来写,实在不行就当是写古体诗吧,反正古体诗没那么多要求。 继续对诗:弦断知音少 |
弦断知音少,岁长旧故稀。 韶华犹可忆,欢景去无期。 老树花枯久,白头霜染急。 月辉如有意,渡梦至平昔。 |
本帖最后由 月照花林 于 2022-5-13 09:30 编辑 月照花林 发表于 2022-5-11 12:08 我再补充一下孤平吧。举个例子:城春草木深,平平仄仄平,这是正常的格律,如果改为院春草木深,仄平仄仄平,除了"深"字这个韵脚外,全句就只有春这个平声字,那么这句就是犯了孤平。如果是七言“风暖院春草木深”,【平仄】仄平仄仄平,整句除了韵脚“深”字,还有风和春字两个平声字呢,但是这仍然属于孤平,是否孤平只看后面五个字——因为七言是在五言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孤平是必须要救的拗句,怎么救呢,还是拿“院春草木深”来举例,既然全句除了"深"字,只有“春”字是平声字,那么,只要再改一个仄声字为平声字,就不是孤平了。第4字"木"字是不能动的,那就改第3字"草"字为平声字,“院春花木深”,这就不是孤平了,这就是拗句的自救。再比如说“鸟鸣山更幽”,仄平平仄平,第3字如果是仄声字,就犯了孤平,改为平声字,这就是标准的孤平自救。 另外,"仄仄仄平平"不是孤平,因为这是标准的格律(标准的格律就是我前面说的两种,1、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2、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比如恨别鸟惊心,这就不是孤平。孤平只在诗中出现,一般对联不作要求。 补充内容 (2022-5-13 11:26): 律诗中不能出现孤平,仄声韵的律诗不在讨论范畴 |
点评
请问楼主一般写诗是哪几联尾字必须押韵啊?又是哪几联必须对仗?
关于拗句的救法,我到现在都搞不太清楚,因为拗句怎么救的种类挺多的,王力的《诗词格律》讲得也不全。我把我知道的拗句说一下吧,孤平上面已经讲过,就不提了。(我都是用五言举例,因为七言是在五言基础上扩展的,是在五言前面加了两个字,所以七言只用看后面五个字就行。) 1、平平平仄仄的变体——平平仄平仄,这就是把第3、4字互换位置,这种句式太普遍了,所以就不算拗句,成了特殊的格式,律诗中是允许存在的。这种句式常用在律诗的第7句。如杜甫的《月夜》里“何时倚虚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里的“仍怜故乡水”,这两句都是平平仄平仄。 2、仄仄平平仄的变体——仄仄平仄仄,这就是把第4字由平声变为仄声了,怎么救呢,就把对句的第3字由仄声变为平声。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上句第4字本来应该用平声字,这里用了“不”字仄声字;下句第3字本来应该是仄声字,为了救“不”字,就用了平声字“吹”字。 总结一下:这两种句式都是上句,以仄声结尾的句子。可见,“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个原则并不适用于诗律,对五言来说,第3个字还挺重要的,不能随便改变平仄,第4个字有时候是可以改变平仄的。 拗句大家了解一下就行,毕竟我也没完全弄明白:) 继续对诗吧:高柳乱蝉嘶古道 |
贴一些诗词对联能用到的知识:《古典诗词常见意象典故100例》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尽管对诗歌中的意象不应做机械理解,但的确有些意象经过人们的反复使用,逐渐形成了一种普通认同的具有某种含意的文化符号。熟知常见意象及其含意,对鉴赏古代诗歌将大有裨益。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1987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着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8、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9、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10、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继续对诗:惜无花解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