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月宫

x
本帖全部转载自知乎同名问题下的回答
共收到 34 条回复
Alexia · #2 · 2019-11-8 23:10:32  回复
毛晚年(准确讲是1970年)有一次和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埃德加斯诺谈话,说自己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斯诺次年回美写文章,结论是毛晚年很孤独,其论据就是毛说自己“像一个云游的执伞孤僧”。

因为斯诺的回忆是第一手资料,以后英语世界也有研究者引用,似乎特里尔的毛泽东传中也引用过。

英文世界误解也就罢了,90年代我国竟有纪录片引用了斯诺的说法,这个谬误居然出口转内销了。这也侧面反映了90年代的国人对英语世界的观点多么无脑崇拜。


这都哪跟哪啊!
Alexia · #3 · 2019-11-8 23:12:21  回复
我来举一个大咖吧,很著名的耶鲁大学宇文所安,就是娶了田晓菲那个外国汉学家,他最著名的著作是《初唐诗》和《盛唐诗》。其实写的很不错很不错了,绝大多数的解释都算合格,而且有许多地方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视野,比如对京城诗人和地方诗人的分类。但即便是这样一个非常牛逼的汉学家,在他的最好的著作里,依然有我这样外行都能一眼看出来的错误。


比如说他对沈佺期《入鬼门关》的解释,“昔传瘴江路,今至鬼门关。土地无人老,流移几客还。”他对“土地无人老”的解释是,“第三句不无黑色幽默地巧用了把风景区看成仙境的惯例。在仙境里,隐士由于避免了官场生活的纷争而‘不老’。在南方也是‘无人老’,但却是出于不同的原因。”


但这里并没有任何黑色幽默的意思,和仙境也没有任何关系,是非常沉痛地描述一个事实,这地方的人寿命太短,根本来不及老就死了,与太史公所说的“江南卑湿,丈夫早夭”的情况是一脉相承的。只有这样对瘴疠和湿热沉痛的畏惧,才能与后文“自从别京洛,颓鬓与衰颜。夕宿含沙里,晨行冈路间。”那种被流放的痛苦和心伤相契合。


其实我有时候读这种外国汉学家写的书,就在想一个问题,即便是外国最好的汉学家,即便是中华文明没有断层,即便是现在文化交流这么方便,最后也会出现各种根本不应该出现的低级错误。那对那些已经断掉的文明来说,我们现在凭着一些一鳞半爪的资料对他们进行解释,真的是犹如盲人摸象一般。我们还可以为自己的文明正名和辩解,那些已死的文明,就只能由着人任意涂抹了。
Alexia · #4 · 2019-11-8 23:13:23  回复
大学时一场学术会议上听老师说的:


我们中国哲学,就要有自己的研究方法。有次xx大学的谁谁谁来开会,开口就是“中国的诗词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性暗示,比如蜡烛就是男性生殖器的意象。”

然后一位老教授在下面幽幽的说:
















请问,何当共剪西窗烛,怎么解释?

点评

笑死我了  发表于 2019-11-9 20:56
哈哈哈哈哈哈  发表于 2019-11-9 09:25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发表于 2019-11-9 07:50
哈哈哈哈哈  发表于 2019-11-9 07:21
哈哈哈哈哈  发表于 2019-11-9 04:21
哈哈哈怼的好  发表于 2019-11-8 23:55
哈哈哈哈说的太好了  发表于 2019-11-8 23:50
向老教授致敬  发表于 2019-11-8 23:43
哈哈哈哈哈哈哈  发表于 2019-11-8 23:35
Alexia · #5 · 2019-11-8 23:15:46  回复
[img]blob:https://www.yuegongyutu.com/7f9fdf75-4ec5-49e0-8301-8d0915d29b63[/img]





中新网12月10日电在学术界享负盛名的德国马普研究院 (MaxPlanckInstitute),为配合其刊物《马普研究院期刊》的中国专题,把五行看似是诗句的中文字印成封面,想让读者一看便知内里乾坤, 但这几行中文字来自色情场所的传单,令中国读者不满。事件曝光后,该期刊的编辑委员会尴尬不已,研究院亦深表遗憾。
据香港《星岛日报》报道,出问题的是《马普研究院期刊》(MaxPlanckForschung)2008年第三期封面,红色封面上印着五行中文字句:“重金礼聘长驻日场,KK加美主任亲率青春玉女,仪态万千北方佳丽,身材惹火住家少妇,风骚迷人即日登场。
持久骡zephil · #6 · 2019-11-8 23:18:38  回复
唉,我就想说,中国的是中华文明(或者华夏文明),我们不是文化。

华夏文明辐射圈的棒子本子都不见得学得像样,其他圈的文明就更别提了。

我们可以了解别的文明,但是别的文明无法了解我们。

我能说我一直觉得我们的文明比别的文明高一个维度嘛。

点评

我觉得nsdd  发表于 2019-11-9 09:14
我觉得nsdd!  发表于 2019-11-9 07:51
这种想法太傲慢了。你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外国人说这样的话,你什么感受。  发表于 2019-11-9 05:24
确实外国人很难理解中国,中国人的思维真的既浪漫又理性,这个星球上,和我们一样浪漫的,没有我们的理性,和我们一样理性的,又没有我们浪漫  发表于 2019-11-8 23:25
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我觉得你说得对  发表于 2019-11-8 23:23
Alexia · #7 · 2019-11-8 23:22:33  回复
宫崎市定《中国史》的西周部分,可谓是“西周抹杀论”了。。。

大意是说:武王伐纣和平王东迁其实是一回事,在公元前770年左右,周人东迁灭了商朝,然后与东方部族确定了主从关系。所以东方诸侯和周天子没有血缘关系,关系全部是春秋战国编造出来的。西周大分封不存在,《史记》诸侯世家的西周部分不可信。

奇文共欣赏:

我认为这是后来编造的,不外乎是将从东周初期开始的周与诸国的同盟关系表现为亲戚关系。这种将国际关系置换为亲戚关系的思维方式似乎是中国独有的,宋代也将与辽的盟约作为兄弟关系,接下来南宋与金之间则定为叔侄关系。在东周之初,与周关系最亲密的是距离最近的郑国,因而在这一同盟中将郑的祖先定为幽王的叔父,这应是最为古老的吧。随后周与卫国建立了同盟,便将其祖拟为武王之弟。接着,鲁被当作武王弟弟周公之子伯禽所建之国,接下来晋国强大后周受其保护,因而将晋作为成王之弟所建之国。如果对方是异姓的国家,比如齐,在桓公成为霸主后,其祖先太公望是文王、武王之师这种算不上系谱的系谱也被编造出来了。
……
归根到底,我认为不论是周武王灭殷建周,还是幽王灭于西方,以及其子平王东迁洛邑,都不过是传说。但我相信这些传说有一个核心的史实,那就是一场历时多年的民族移动,即周民族在今天的陕西一带受到异民族的压迫,被排挤到东方,又征服了原住的殷系统的都市国家。殷被灭的年代,可以推测为所谓周室东迁的公元前 770 年前后。我还怀疑武王平定东方并将亲属分封到各地建国的说法。我认为,这是在周民族建立的都市国家中出现较为强大的都市,并形成同盟关系后编造的系谱,与希腊诸神的系谱异曲同工。
——《宫崎市定中国史》,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
这部作品原著是1978年写成的,当时甲骨文、金文研究已经很丰富了。然而人家就是我没看见我没看见,利簋、天亡簋、何尊、令彝、克罍、克盉、大盂鼎、宜侯夨簋……全给吃了。
Alexia · #8 · 2019-11-8 23:31:16  回复
陆克文(Kevin Rudd),两度澳大利亚总理。学过中文,会说中国话,是澳国有名的“中国通”。

当初,他学中文时,老师结合他的英文名字和谐音,取名“陆克文”。

这个名字,和他的英文名发音上几乎一样。个人认为,是个挺好的名字。

然而,多年后,此人在演讲中说:克----克服,against、conquer。 文----文化、文学,civilization、literature。

所以,他认为他的老师给他取的名字的意思是:against civilization (反文明)或conquer literature。

点评

against勤劳?against节俭?  发表于 2019-11-9 01:39
那么克勤克俭他怎么解释?  发表于 2019-11-8 23:43
秦时明月♡ · #9 · 2019-11-8 23:39:48  回复
……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coralpip · #10 · 2019-11-8 23:42:32  回复
幸好他们没去翻译尧溷舜浊;武王诛残,太公讨暴,同浊皆粗,举措均齐,这一句,否则我们得气死。
玄都观里桃千树 · #11 · 2019-11-8 23:53:45  回复
宫崎市定于唐宋相关的研究更深入。西周部份我认为他是建基于宋辽,倒推回西周才得出这结论,质疑先有结盟(分封),后被大众认为有亲属关系。然而我对这方面研究不深,也不谈太多。
明月松间照N · #12 · 2019-11-9 08:14:05  回复
我觉得这个跟文化底蕴有关系,无论一个人有多么渊博的学识,让他去研究另一国的历史文化都无可避免的容易用母国的文化思维去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积淀从时间就壁其他文化了,这是事实,不是傲慢,让一个十几二十岁的人去研究100岁老人的一生能不容易闹出笑话吗?

点评

我很同意你说的在研究另一国文化时总会有个人文化背景思维定势的局限。我说的傲慢是指前面解解的结论,认为我们能理解其他文化而其他文化理解不了我们,或我们文明更加高维度。因为这个结论太大指向太单一,想要证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1-9 18:18
鹓扶 · #13 · 2019-11-9 09:31:53  回复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相辅相成,至今还能追源溯始,而这个源始实在是悠长久远,中国人自己都未必能研究透彻,更何况是历史、文化、思维、生活……方方面面都迥异的外国人,觉得12楼解解说的是对的,光从时间看就壁其他文化,而那些时间可以比拟的偏偏又断层了
雨后初晴 · #14 · 2019-11-9 10:45:29  回复

我国崛起后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西方政治界有很多,其实明朝很值得研究
雨后初晴 · #15 · 2019-11-9 10:46:52  回复
我记得宫里有个明朝那些事的书迷,开个贴大家聊聊哇,我不会护楼,事情说来就来,怕歪楼
十芳 · #16 · 2019-11-9 12:25:07  回复
中国文明来源于易,易成百家,各有分说,然而终归于易,所以百家思想各异则有相通之处,所以我们看事情全面,即有宏观又有微观,西方么,只知道他们来源于宗教及希腊,其它不知道,不评价。
专业看热闹 · #17 · 2019-11-9 14:02:12  回复
我老师说之所以我们很多经典不能被西方认可,就是因为没办法翻译的精妙,中国的一些词,西方没有
散发弄扁舟 · #18 · 2019-11-9 18:18:44  回复
明月松间照N 发表于 2019-11-9 08:14
我觉得这个跟文化底蕴有关系,无论一个人有多么渊博的学识,让他去研究另一国的历史文化都无可避免的容易用 ...

我很同意你说的在研究另一国文化时总会有个人文化背景思维定势的局限。我说的傲慢是指前面解解的结论,认为我们能理解其他文化而其他文化理解不了我们,或我们文明更加高维度。因为这个结论太大指向太单一,想要证明A比B好,就要对A和B都要非常了解并且有论证A为什么比B好的过程。哈哈可惜毕业太久啦,不能拿这个问题去问研究中国历史/欧洲历史/中西文化对比的教授们,他们的答案会很有意思吧…

点评

是的,这个问题涉及的知识面太广太深了,确实要看专业的研究成果才比较靠谱  发表于 2019-11-9 18:39
回帖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