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能启发你思考关于演员壁垒森严的层级问题、行业剧漂浮问题、武戏问题、任意改剧本问题、注水问题、行业寒冬问题、资金紧张(这是最大的根源)问题等。 http://bbs.tianya.cn/post-funinfo-7690006-1.shtml#276455406 (我的标题是不是很有UC震惊体的风格?) 随便发几个片段给大家看一看: 围读会整个流程是大家顺着剧本往下读,每个部门最后确认和他们有关的部分,无误后往下走。说起来是个很简单的过程,但如果真的讲究起来,一场戏就能说上一个小时。 比如你的戏写了“街上和几个人打架”,动作导演就会和摄像商量这个地方怎么打合适,演员导演就要决定这一天有几个演员,灯光要考虑这个时间段如何打光,造型则会问你这场戏演员衣服有没有破,特效组考虑要不要绿布?绿布放哪里。最后到了制片那里,制片会一本正经地告诉你,那条街上人太多,可能打不了,要不然换个地方打? 一般而言,大家会尽可能按着剧本描述的方向来走。但如果这场戏到了难以实现的地步。比方说:武行觉得这条街上没法上威亚,好吧,不飞了,打朴实一点,后面效果特效做吧,但特效组又说了,街太大实在没办法上绿布。那上飞车来飙车戏吧,制片说,我们借的这辆车不能破坏。 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导演会发话:编剧啊,你看看这场戏是不是没有什么必要啊?非打不可吗? 懂事一点的编剧会说,那我看看怎么处理吧。稍微稚嫩一点的编剧会据理力争一下,但一般来说等到导演发话了,这个决定就已经做了。 如果编剧是大牌,导演说话也不好使,那就只有制片人出面了:编剧老师,我们的戏实在是预算不够。 预算不够,这句话是绝杀,但有出口、无不中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还是举前面那个街上打架的例子,如果预算够,还借什么车?买一辆车毁了就行。如果预算够,怕什么绿布不够?直接包一个棚搭出一条街行不行?如果预算够,什么街上不能上威亚?把街包下来行不行? 先前说了,行业剧的质感很多时候在于真实,如果让从业人员一眼就看出哪里不对,这个行业剧本身就不合格,但我国的现状是创作人员不可能有时间去体验生活,所以这些时候一个专业顾问的意见就必不可少。 问题是这个专业顾问从什么时候开始介入呢? 理论上说,创作剧本的时候,顾问就应该介入了,有些大的漏洞在剧本构架的时候他就应该来提出意见,这样才能避免一些大方向上的疏漏。不然到了拍摄前顾问才来,很多地方就是木已成舟,再修改也是台词层面的。 比如写金融风暴,你非要说几个散户就能引发股灾,那肯定是不合理的,好的顾问应该在编剧有这个创作思路的时候就指出来。但如果整个剧情剧本都构建完了,顾问也回天乏术,只能修一些台词问题。 那么你问我,为什么不在创作剧本的时候就请顾问呢?很简单啊,因为请顾问的钱要从剧组或者制片公司走账,剧本写完之前,哪来的剧组?投资方还没确定你这个项目要不要做呢,当然不会给你花钱请顾问了。 你又要问了,为什么写剧本之前不能确定这个项目要不要做呢?那问题就海了去了,本子出来之前,不能确定平台会不会收购;本子出来以后还有审查原因,正常来说剧本初稿写完,连导演是谁都不知道呢。 所以说一千道一万,理想状态还是编剧在创作之前就深入行业进行采风,这样即便不够专业,大方向也不会跑偏。 但是我这样的十八线小编剧,我一年啥都不干,为了一个金融题材(还不确定要不要做呢,钱都没有到位呢)就进投资公司待一年采风?这一年你养我? 与Z先生同屋的是另一个十八线演员W先生,他也去了现场,他的戏是某教授下棋,他要催教授赶路,剧本里只有一句台词“教授,时候不早了,我们出发吧。”但是现场拍戏的时候,演教授的那位老演员慢条斯理的没有动静,于是W先生也现场给自己加戏,教授不动他就喊,前后加了三句词。 导演也没说什么,就让过了。W先生对我说不好意思,改了你的本子,我说不用啊,反正加了也没啥影响。W先生哈哈笑着说就算你生气我还是得加啊,那个教授没反应啊,我就看着他也太奇怪了。 实际上W先生有很多种演绎方式,比方说不耐烦,比方说来回走之类的,但他选择了加词,对此我完全没有任何介意,因为这对于本子没有任何影响。但对他实际上也没啥好处,因为观众不会因为一个只出现几场戏的配角多催教授几下,就会对这个演员印象深刻。 晚上W先生请我们吃饭,他是个很注意养生的演员,为了保持形体,过了中午就不吃主食,所以之前就是看我们吃主食,但今天不同,他说沙漠实在太冷,一个劲地吃着烧麦,还吃了面。席间他抽着烟跟我说,他也知道加词没啥好处,但实在是太无聊了,实在是太无聊了。 W先生早上八点半到现场,一直六点回来,整整九个小时,就这一句台词,他要一边吹着秋天库不齐沙漠的大风,一边现场化妆、等导演、等摄像、等灯光、等主演——而且这些还不是他的戏。他要等到所有人的戏都完了,一些和他没有对手戏的演员都回宾馆了,他才能开始。 |
推荐一个高质量帖子。如果仔细阅读、认真思考,你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破除很多一知半解、杂七杂八听来的各种不靠谱娱乐圈偏见和印象。
[天地无极] 你想了解ylq演员的生存状态吗?你想知道电视剧幕后制作 ...
甜梦
· 发布于 2019-05-22 14:46
· 1325 次阅读
我觉得很有道理,很多谣言只要从钱的方面思考一下,你就知道这个吧就是不可能的2333 |
zephil 发表于 2019-5-22 15:39 不是,帖子后面其实已经公布了电视剧和幕后人员的名称了,这帖子真的值得看。 |
九月十七日 北京顺义 宏悦影视基地 在宾馆里闷头改本子已经第三天了,俗称闭关。这种闭关和闭关创作不同,项目成型之前,你写几年也没人管你。但开拍在即剧组成立以后,你改本子就是所有剧组的人都在等你。无论状态好坏,就算倒在前线也要拿尸体顶住旗,跟阵地攻坚一个样子。 我下楼逛了逛透个气,正好撞见L导,L导有些诧异地笑着问我,干嘛呢?我说今天第一次看到天色,L导问我几天没下楼?我说那倒没有。 在他眼里,我的闭关是足不出户那种,想来万分惭愧,我毕竟还是要吃个饭的,没能做到死守在阵地上。 离开家已经近一个月了,和老婆去年结的婚,今年就要跟组将近半年,心里万分对她不起,她虽然很理解我,但我能感觉到她的不舍得和孤单。这一行就是这样,如果我能常常在家陪她,那说明我一事无成没有活接,而只有事业有成时常在外的,才会让老婆独守空房。 许多一样边缘的编剧还羡慕我,因为我这样才是这个行业的理想状态。但其中冷暖,自己知道。 这一个月来她有发烧,有胃疼,有一个人在家碰到陌生人敲门的情况,也有在角落遇到壁虎吓哭的情况,这些时候我都没法陪在她身边,每每想起就万分自责、焦虑,而且不知所措。 有一次回到母校蹭课,影视赏析课的老师问我要不要上去说两句,他还是我学弟,我说不了,说不好,也不知道该说什么,说的也都是错的。因为那时候上学学的都是电影理论,那是非常美好的文艺创作,和电视剧创作不是一码事。倏忽间将近十年,大学学到的几乎也都还回去了,电视剧的东西都是自己入行摸索的,如果我给学生讲课,肯定是一大堆负能量,不想教坏孩子。 我看着课堂上四十几个孩子心中不免想,这其中能吃上这碗饭的,有没有十分之一呢? 这几天有人私信问我,做编剧是不是要有天分?我说你看看现在屏幕上放的这些东西,要什么天分,这一行要混饭吃的话,不需要天分,只需要努力和坚持。 中国的电视剧剧本写作,从来都只是一个体力活,上限很高,下限很低。这恰恰不是一件好事情,好的剧本教育应该是把下限提高,而忽略上限。 我们的剧本课反过来,讲的都是大师理论,都是经典赏析,把上限拔高得高山仰止,而忽略了一些编剧基本的东西。可是上限这个东西和天分有关,那是教不出来的,那才是凭天分。 有天分的人怎么都会出头,根本不需要教育。 《大宅门》、《亮剑》、《大明王朝》这类优秀的电视连续剧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那些编剧大师凭着自己的绝世天才恣意挥洒,这样的剧本往往就是十年一遇,无法强求。科班出身与否对天才来说不重要。 但我们的下限往往是没有底线,近年来被观众抨击的大多数Ip作品就是如此。文娱产业不是体育,发展不是靠几个天才去拔高的,而是要基数庞大的、素质中上的从业者去共同维系。 什么意思呢?以美剧为例,即便有一些故事俗套,看开头能看到结尾的东西,你也觉得他制作精良用心。至少没有太多的槽点,为什么?因为美剧编剧的培养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属于优秀的流水线生产,他们在学生时代接受的下限、底线就使得他们即便没有天分,也能用中上水准的能力写出合格的作品。 即便他们没有天分,出烂剧的概率也远远低于我们。当然,他们的东西传播到国内,肯定是精品,你问我美国有没有烂剧,有,可下限再次,不会烂到无底线的地步。 所以我一直呼吁学校的老师,不要再教大师理论了,教一些实在的东西,告诉学生怎么去创作一个合格的东西,这比什么都重要。你无法保证你一辈子能教出一个天才,但你可以努力让你的学生们不要成为蠢材。不要在大学四年以后只学会了理论只学会了空谈,四年了一个本子都写不出来,一写全抓瞎。 我也清楚,很多国内老师自己都没写过什么好作品,只能退而求其次当老师——这也和我们老师待遇不够有关系,有能力的人不会来教书育人,会饿死。 我清楚取法乎上仅得乎中的道理。有人拿这个反驳我,说教大师理论,也许他们还能合格,要是教行活,出来的更都是垃圾。但我想反驳回去,取法乎上仅得乎中,说的是你教的“上”是真正的“上”,老师自己的水准都够不到“上”,哪里教的出来“中”?如果自己的水准就是“中下”,那还不如老老实实把自己这些年“中下”的经历告诉孩子,让他们少走弯路。 哪怕常见错误一百例也好,至少让孩子知道这一行有多艰险。 天分不够就苦练,多写,我希望我们能做到培养一批合格的编剧,而不是指着天才们的作品说“我们中国也有好电视剧”,那是天才的东西,不是你们的,也不能被你们代表。 我自己属于勤奋型的编剧,因此有人问我写作需不需要天分,我会说一句很反鸡汤的话,“以你们的努力程度,还没有到拼天分的时候”。 天才如星辰高高在上,他们是行业的脊梁,但一个行业要活过来,是要无数庸才们凭借努力前仆后继,填充起这个行业的血肉来。 编剧需要天分,但不全靠天分。 |
九月十四日 北京顺义 宏悦影视基地 和一个小演员Z先生相交很多年,他是十八线演员,我是十八线编剧,之前好几次得他帮助,甚至我结婚他还是我的伴郎,所以一直想着能不能为他做一点什么。 这次是自己写的剧,就想着为他争取一个角色。几个月前乘着制片人要求我加戏的当口,在加入的剧本片段里写了一个人,就是奔着Z先生去的。这一稿写完,和导演说了,导演把Z先生资料一拿,又转给演员副导。我先后问了几次,导演同意看一看Z先生的视频。 是一个小角色,但胜在和所有主角都有对戏关系,而且拍摄时间也不短,不属于龙套,我觉得我能做到的也就这一步了。我和Z说你也别指着能火,但如果可以多认识一点圈内资源对你有好处。 我将剧本关于那个角色的部分发给Z,Z准备了一下,录了一段视频给我,第一段我否了,我觉得演得有点娘,又录了一段,手机录的。 围读会结束后Z导(Z导是总导演和之前我打招呼的不是同一个)说大家先散一散,他要看演员视频,演员副导把视频给大家看,按理这并非我的职责,作为编剧是不该在场的。但为了朋友,还是厚着脸皮留下来。 前几个角色的试戏我压根没看进去,可能因为我并非表演专业,也不是导演的缘故,他们的演技好坏我无从评价。但我还是有点紧张,因为这些演员真的准备非常用心,都找了专业演员搭戏,且也不像是手机录下来的。 最后到Z先生的角色了,意外的是这个角色从头到尾只有他一个演员的视频。这意味着他没有竞争,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 Z的视频放到一半,导演说可以了。副导说了句这是编剧推荐的,大家就笑,我硬着头皮又推荐了一下,导演说不用看了。 我是不清楚过还是没过的。直到最后所有演员的都看完了,副导对几个角色一一询问了导演意见,最后问了一句Z先生有没有过,导演说那没什么问题。 这意味着Z先生得到了这个角色。 我想聊聊演员副导当天另外一个举动,一个女演员的戏确实很尴尬,但是副导着重介绍了她两次,在导演两次提出这个人的戏不用看了以后,还播放了她试另一个角色的戏。 她试了两个角色,两个角色的视频都到了导演面前。最后副导还问了她过没有过,导演迟疑了一下说太嫩。这就是很明确地否了。 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清楚,这个女演员和副导肯定是认识的,不然他不会让她试两个角色,也不会几次提及、反复确认。副导做了这么多年,对于一个演员有没有演技的分辨力当然是有的,导演会不会喜欢这样的角色,他应该也能猜出来。 为什么他会去推荐一个演技还不过关的女演员?我只能理解为认识。但这种事情实际上是冒险的,稍微有点脾气的导演没准还会发火,甚至对副导产生不信任感。 但每个导演的喜好不同,我也不能因此认为副导不敬业。毕竟对于演技和审美的判断,每个人都有不同。 话说到这里,他能帮我把Z先生单独推到导演面前,我还是很感激的,在这里没有必要背后论人短长。只是有时候难免会想,副导演手里的权限还是大的。他虽然没有保证一个演员能接到戏的权力,但却能保证一个演员能不能出现在导演面前。 当然,主要演员是制片人和导演共同选的,这不是副导能染指的事情。 Z先生能选上,不能说是副导演给了我面子,毕竟我只是个圈内十八线的编剧,编剧的职业特殊性又决定了我和摄制组其实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很有可能是这个角色除了Z之外,确实没有别的人参选。 为了让Z先生参选,我也是用了一点小心思的,首先在写这个角色的时候,我把他名字写成一听就是阿猫阿狗的跑腿小弟,有心气有实力的演员在通读剧本之前,单单看名字,是不可能了解到这个角色重要性的。 实际上,他的戏份比刚才我说的几个人抢的女角色都要多——对于小角色来说,你指望靠它红不可能,但是如果戏份多,就能够尽可能地和更多人混熟,甚至得到更多资源。 之前在选主要角色的时候,制片人让我给几个角色改个名字,以免明星们看了提不起精神,于是我一个个起了稍微正式一点的,甚至还有些韩范儿。但是为了Z先生,我是反其道而行之,降低这个角色的存在感。 并没有炫耀的意思,Z能选上我很开心,但同样,也是如履薄冰。现在全组人都知道Z和我认识,所以我也没办法再给他加戏了。 看帖的朋友在将来本剧播放的时候,不妨猜猜看Z先生是谁。 (这一段可以看出编剧只要想,就能在剧本上搞得花样百出,鬼心思特别灵。据说有的写抗战剧的编剧会故意在剧本里下暗桩,就是故意写一些脑残台词、剧情,如果资方痛快给钱就把暗桩偷偷抹掉,如果资方没良心,拖欠稿酬甚至不给稿酬,编剧就留着那些扣,导演和演员不懂,真拍出来了就成了笑柄了) |
好多字 我居然全看了 楼主辛苦了 |
大牌明星一旦进组,全剧组以他为核心,就这么简单。12年我跟一个组,一个老演员我就不透露名字了,他和生活制片耳语了一下,生活制片让司机立刻进城,后来我们知道这位老演员吃不惯细粮,为了养生他只吃窝窝头,于是整个组为了他,每天上城里买窝窝头。 主要演员住的宾馆和普通剧组人员是不同的,他们住的是星级酒店。他们吃饭和导演单独一桌,有加餐。在生活之外他们会带助理进组,有负责削水果的,有负责读剧本的,有负责喂零食甚至喂饭的。 他们出行有专车接送,他们的一举一动是全剧组的焦点所在,而演员对此是习以为常的,如果他们不能适应这种聚焦,又谈何在聚光灯下侃侃而谈呢? 一个小演员曾经和我聊过,说他的梦想也不是什么全国知名家喻户晓,他就想拍戏的时候不和人合住一个屋,他想住五星级酒店,和导演一桌子吃饭。 我问他你是想成明星,不是想成为演员吧?他楞了一下,说都想。这就是娱乐至死模式下,每个人都挤破头想做演员的原因。当然,演员本身也是很脆弱的行当,撇开大家都知道的不提,我们之所以不被允许和演员加群聊工作——按常人的理解这样更有效率吧?但实际上是对他们的一种保护,往深了说,写过大明王朝的编剧,写过亮剑的编剧,你未必叫得出名字,但演员是公众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本身就是在放大镜下的。随便一个剧你报出一个角色,你就知道那个演员是谁。 他们是不能对常人,尤其是对我们这些工作人员透露太多信息的。一旦近了,就没了神秘感,一旦近了,会出很多岔子。 我们编剧之间初次见面,彼此寒暄,您就是写那个啥啥啥的编剧吧?但是演员不会这样,一看脸,如果认不出来这个人演过什么,那就是演员的失败,你问他你演过什么呀?这本身就是不礼貌的事情。 你要说他们这个圈子残酷,当然残酷,但一朝跃过龙门,那赚到的钱就是常人一辈子难以企及的数字。 这都没问题,以他们的收入回到平常人里,一个一个都是大老板。你去街上和一个大老板要联系方式,那当然不成,你也不会去和大老板合影。所以他们的疏离,他们的自我保护我都可以理解,我不太能理解的是多数工作人员对他们的保护。 我想聊的是一个态度,剧组从上到下对演员的保护级别很高,高到了每个人在他们面前都有低人一等的错觉。从制片人到导演都将自己和大牌的熟悉程度当做了一个核心资产,等闲要介绍认识都是难事,看上去天下谁人不识君,实际上哪怕再狂热的追星族,也走不到他们的世界里。 一方面说演员不能再这么高价格了,一方面又把他们当做上帝供着,这不自相矛盾吗?自己平白矮一截,那找谁说理去?剧组这个生态链里面,导演制片人高高在上,但演员这个位置却超然物外,这样的生态是非常可怕的生态。 之前一个小电影,网大,我是执行导演,但我提出要和演员加群的时候,制片人居然很诧异地问我“加进去有什么意思?”有拒绝的意思,当然最后我还是加进去了,因为我说我不加进去没法和他们沟通工作。 但这样理所当然的事情,面对几个没有红的四五线小演员,居然都是要特意报备的一件事。足见我们这个圈子对于演员的敬畏和警惕到了何等诡异的地步。这种变相的疏离一方面造成他们地位与片酬的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也是绝不利于整个影视剧的顺利拍摄的。 对于演员来说,一朝过龙门不易,当然愿意自高身价俯视众生,可一旦出事,那就是可以预见的不被理解,因为说一句他们是自绝于群众一点也不冤。 之前有某个明星出轨,圈外人问我真假,我说我不知道,他们很诧异你们不是有拍过戏吗?我说是啊,但是他们的私生活天生绝缘,是不可能亮给我们知道的。同样的,他们出了事,我们也不可能为他们说句话,因为压根不了解啊。 回到最初的话题,通告红字加粗,区别于其他所有事项,编剧围读剧本要以他们其他工作造型的完成为优先。什么时候开始,演员的造型开始比剧情入戏还要重要了?我不知道,或者是我真的误解了意思。 总不会是造型组的地位高吧?不是。 而是对于演员来说,他们自己觉得,他们的形象比其他的要重要。同样不点名一个演员,现场全组等他一个人,他嫌造型师给他设计的不好看,自己弄衣服弄发型,要导演催到第三遍才开始拍。 吊诡的是,导演没有骂他,导演骂的是服装师,当然了,是骂给演员听的。 以上没有任何对本剧演员不尊重的意思,将来大家看演员表请勿对号入座,因为写下这篇文字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这部剧演员们的性格脾气是什么样的,也许他们觉得造型不重要,但是制片方觉得他们会在意吧?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是我们自己对演员的态度,决定了现在这个有些畸形的局面。很遗憾,我们改变不了,观众骂天骂地也改变不了。 (是剧组上上下下的工作人员和观众、粉丝将演员尤其是大牌演员拱到了超高的地位,由此带来的不良后果所有人都只能受着了) |
九月三十日 北京顺义 宏悦影视基地 国庆前夕,老板H总来到剧组探班,和主要演员见面,我也跟着在他们定妆的时候,和一些演员以及他们的经纪人有了短暂的接触,这个戏除了女主和男二之外,多数演员还处于一个上升期的态势,所以都比较积极上进。仔细想想,很多都是孩子,入社会很多年了,但实际上他们的年纪放在一般公司,也就是底层的员工,还是显得很小心。 当他们玩到一起的时候,同龄年轻人那种独有的青春洋溢、彼此调笑却很夺目,加上一个个颜值身材都好,确实是靓丽的风景线,每每跟组都不免在想,颜值这个东西真是好东西。可以让他们在同样的年纪享有完全不一样的待遇。专车接送、精致酒店,千叮咛万嘱咐的呵护,一个个都是制片组和经纪公司眼里的心肝宝贝,有时候羡慕不已。 腹黑地想,都是摇钱树,有的还是小树苗,能不呵护吗?可转念再想,即便彼此是利益合作的关系,但人与人的情分是很难一概而论的。 这个组的主要男演员感觉有些高冷,话不会非常多,穿上时装潮牌一个个都是衣服架子,唯一让你意识到他们也是普通人的,就是当你们日常聊起的时候,看到他们也会露出腼腆笑容的时候。看着男主的经纪人一大早给他灌美式咖啡,看到他们在训练结束时左顾右盼找自己经纪人的样子,就像是找妈妈的孩子。 那种神情,更加印证了我自己的想法,演员真的是天然有疏离感的一个群体,他们的确有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行为,但这也是他们的职责,他们出门必须申请,要有人陪同,不能自己想安静一下吃个烤串就玩消失,因为一旦有什么磕磕碰碰的,会是所有人的损失。 今天跟武行训练,武行在吊床上翻跟斗,男主可能出于少年人的天性,也去吊床上蹦了一下,没有人要求他,纯粹是他自己手痒。结果副导演立刻就让大家把垫子拿开,换一块安全的给演员。后来也就作罢了。 实际上男主不是很年轻的人了,比我小不了几岁,但我扪心自问,我看到蹦床肯定不会去试啊,而且还是工作期间。但,保持住的这份天真却让我觉得,或许他有成为优秀演员的潜力。有的时候,艺术创作是需要与世隔绝的心性,这份心性能让他们在面对几台摄像机和一百多个工作人员时,能旁若无人地沉浸在自己的角色里。 我和男主接触不多,作为男人看到一个颜值碾压自己、身高又高于185的衣服架子走过来,就算嘴上不说,心里还是会有雄性动物本能的危机意识。午间和他的经纪人聊了一下,那是个豪爽的北方小姐姐,我之前和经纪人的接触其实不多,这次的感触是他们心里,是真的有把他们的演员当做自己家孩子看待的。饭局上,说的都是我们家谁谁谁,只是语气和追星的粉丝不同,也很淡然。 武术训练间歇,演员们损耗巨大,经纪人及助理们便上去递水送水果,有的演员要吃药。那是挺有趣的一个事情,你说演员们是王子公主吧,也不尽然。 中午吃饭前,女主的泰国翻译找到Y总问午饭能不能给她加一条鱼,因为她不吃肉。前些天吃盒饭的时候,女主就没法吃,每个人饮食习惯不同,但我们这些惯于自己生活的平常人,如果有什么要求,是不会着人去说的。演员却得要通过经纪助理来和别人沟通,说到底,女主是个95后的孩子,不论经历了多少事情,不论在摄像机面前多官方,那终究是一副面具。经转述,翻译说起这个要求的时候小心翼翼,甚至还有些可怜巴巴的样子。 从这里我无法得出结论,说他们都是没有明星架子的好演员,但至少在现阶段,他们还希望往上走,还希望在业内尽可能结交人、尽可能守规矩。 在这个圈子辗转,其实一眨眼就是许多光阴,因为戏上戏下不分昼夜,疏忽间就是几年过去,他们连家都不太回,更别提朋友私下里小聚了。有时候很这部剧里面爱得要死要活的情侣,再一次见面真的是很多年后,比如大家津津乐道的古天乐与李若彤飞机上再见面,不是他们彼此淡忘,而是各有生活没有时间。 也正因为清楚有时候一别就是很久,所以彼此不会把合作的对象当做是好友,这份疏离感是作为剧组人需去承受的东西。最近几天吴秀波的事情沸沸扬扬,Y总不免感慨,他两之前是认识的,但你要问Y总说到底事情究竟如何,那也没法定论,甚至谈不上在媒体前面为谁说上一句话。因为过去太久了,彼此不了解,过去的君子,谁知道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呢? 定妆时导演和某老演员M先生相见,两人起身握手,笑得都挺灿烂,口中说着的话“二十年没见了吧?”“你胖了,我瘦了”“我也胖了”二十年没见了,但是好像还很熟一样,我过去总以为这是虚假客套,但现在我慢慢明白了。 因为导演和那个演员二十年前后合作后,也许再没见过了,偶有听说也是圈内听到了他的消息,彼此的记忆封存却又因为这个圈子快速传播性,导致了不用打听就可以知道彼此,不至于完全失联。这和普通人二十年没有见面的态度是不太一样的。 所以或许,在导演心里,他还是当年那个在监视器里面的样子————甚至是那个角色。 女二前天微信给我,记下来很多她对自己饰演角色的感悟,问我有什么意见,我看了后说你太客气了,因为演员对于自己角色的理解,肯定是比编剧要深刻的。但是她给出的对于角色每个阶段的变化分析,实在是令我汗颜,敬业的人,要心重的人,能比人走得远些,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你是否认真,所有人都看得到。 之所以我们不喜欢大牌明星现场改词,是因为他们的深刻是对于自己这个角色的理解,而不是宏观全局的把控,有时候自己演得过瘾了,结果整个戏不一定好。 当然,演员本质上都是希望自己的角色好,自己的角色出彩被人记住,所以哪怕小演员和主角对戏,也会卯足了力气发挥。有时候会出现俗称“飙戏”的情况,我本人不喜欢这个词,因为戏是彼此成全,而不是要分出一个高下来,“飙”这个词,本身就有分高下的意思在。 文无第一,两个角色各自完成自己的使命,戏是好戏,自然可以记住角色本身,否则的话——好演员救不了一个电影的例子太多太多,也不用举例了。 说个女主的段子,她每天换的香奈儿包,很多时候需要大量补充水分,就往包里装一堆矿泉水。我不知道这是否每个女生梦寐以求的事情,很多时候,确实是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PS:后来得知她是香奈儿代言人。 领导看我在和演员沟通,把我叫到一旁,说无论他们说什么,要加戏要改戏,都不要听,可以把责任推到导演的身上。因为每个演员都是有私心的,有些编剧耳根子软,有些编剧私心重,会很喜欢和演员去沟通,结果出一些对于创作不好的事情。我说您放心我明白,我分得清轻重主次。 这也是为什么要和演员保持距离的一个原因。平心而论,多数编剧包括我自己在内,是偏宅偏内向的一个性子,但这不代表编剧就喜欢孤独。当遇到旁人赞许你的剧本,尤其是好看的人赞许你时,你会不由自主地对他们产生好感,进而答应他们的要求,这是人的天性。 但不能因为这个,就一头热地把演员误解为了自己的朋友,我一直和自己说,无论编剧还是演员,都是需要一定距离感,才能发挥自己能力的,一旦越界——比如演员告诉编剧他想要什么戏,编剧不知轻重地告诉演员你应该怎么演,那后果都不太好。 至多,演员可以告诉编剧他对这个角色的理解,编剧可以告诉演员他创作这个角色的初衷,到此为止,剩下的孩子自己抱走。 说句心里话,那是一群靓丽的风景线,有些演员我之前在荧幕上见过,很多我还很喜欢,你说他们来和你搭话,谁不愿意和他们交朋友呢?可,工作就是工作,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有时真的还不如粉丝与他们之间来得纯粹,粉丝追星可以要求签名要求合影,大声说出我很喜欢你,工作人员是没办法这么做的,彼此牵涉太多,真正遇到了大明星,彼此也只能是点一点头。 所以大明星走到那条路上,是有道理的。他们那个位置其实不需要再对工作人员笑脸相迎,所谓亲切和平易近人根据每个人性格不同来分,但那不是他们的本分。所以我一直觉得,人要么在最高处,要么在最低处,才能见到本性如何。 |
你只有在剧组正常拍摄的时候,才会感觉到这个组织的等级制度何其森严,就像是一个小社会。就像是阿里巴巴的保安和阿里高管之间绝对没有共同话题一样,小演员、普通场务、司机和导演制片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这不是导演他们如何平易近人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剧组的正常运作,有时正是有赖于这样的等级制度,才能有效率地运行。 从政治和管理学的角度考虑这是无可厚非的一件事,我本人作为从业者也深知不得不如此,但只因为这种高度浓缩密集的关系,赤裸裸地将阶级差异展现出来——且丝毫没有虚伪作态,才让人格外感慨。 所有人都知道的,也不加掩饰,这本是一个造梦的行业,而造梦的环节却比真实还要真实。现实社会中领导会亲切地和下岗工人握手,维持表面上的一种平等,私下里可能有更多的暗流涌动。但是剧组不同,如果一个小演员试图与导演说角色,哪怕这是他自己的工作,导演也不会在表面上加以回应。不在现场的时候,会有演员副导或是制片组私下提醒这个演员,下次不可以做这个事情;而如果在现场,当着几百号人的面,立刻会有工作人员将他劝开。脾气好的导演微微一笑不加回应,脾气不好的当场就会诘难“你把自己的戏演好”。 如果承受能力差一点的,那感受真的很不好。我在我们这个组暂时没有遇到当面刁难这个情况,但无视肯定是有的,一个只有一场戏的特约演员大老远赶来内蒙,他的戏是将一张地图交给男二,他设想了很多的方法去和男二拥抱,怎么走,怎么样的神态,但是到了现场,执行导演一句话“你就这么演”,没有任何发挥的余地。 我作为编剧,非常理解导演的做法,因为大家时间有限,没时间和一个小配角多说,但这些小演员为了出头,总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让观众记住自己。大家津津乐道的周星驰那句“导演,我觉得我可以挡一下再死”就是这个意思。 真实的情况可能没有《喜剧之王》里面这么夸张,但是残酷程度真差不多,当面怼你这种事情不可怕,可怕的是导演觉得你这个演员不懂事,不专业。 这件事没有对错,小演员有小演员的苦衷,导演有导演的大局考虑,只能说是剧组拍摄本身的机制,就决定了金字塔顶端的就这么几个人,没有民主、没有投票,顶端者决定一切。 只是无论入行多少年,明白多少不易和道理,依然很难面对这种赤裸裸的压力,所以脸皮厚的能混出来不是没道理的。大明星如果不是二皮脸,是很难走到最后的。 这说的是演员,还有剧组绝大多数的幕后工种,他们吃这碗饭自然要遵守行业法则,我却觉得从来如此,未必就是对的。但你要我说有没有更好的、更人性的办法,恐怕是没有的。这番话是我个人的不忍之心,它本来就不成熟,是书生意气的。 一位摄影老师和我聊,说他本来跟组是希望能学到一些东西,但他现在发现很多镜头实现不了,他又因为行规没法去直接和导演沟通,所以觉得很郁闷。其实,即便他能与导演沟通,他的设想也未必比导演更优秀,但他痛苦的恐怕是连沟通的机会都没有。 是的,他可以像上访一样直接冲去找导演,但是后果是很难想象的,因为没有这规矩,不能有这个规矩。我认识许多小导演,他们都对剧组的这些规矩嗤之以鼻,都表示等自己成为了大导演,一定会听取每个人的意见。 事实上呢,其中一个导演上位后变本加厉,自己分镜头没画清楚,现场还不允许摄像师质疑,我理解他,因为他如果在现场示弱了,以后的拍摄中就再也压不住下面那些蠢蠢欲动的人。他只能错下去,就像是古代的皇帝。 这就是所谓的屠龙者终成恶龙,屁股决定脑袋。我也不能免俗,尽管我对所有人都标榜说自己愿意听大家的意见,但如果真的有人提出我剧本的问题了,我还是会解释一大堆。 当然了,我可能回去会好好反省一下,然后飞页里面根据正确的意见去改动,但当面上我是不能说“这个我没想到,这个我考虑不周”之类的话。 只是,我当面的反驳与态度,很有可能让真正为剧本好的人失望,以后的他们不会再对我提出意见,如果他们是入行不久的新人,一定会对这一行更加失望。 我非屠龙者,但我看看自己,已经有一半成了恶龙,在一行待久了,终究是会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 |
点评
这里有为自己开脱之嫌
十月二十一日 内蒙古鄂尔多斯 达拉特旗 据说导演这几天在现场表现得很焦虑,于是我乘着Z先生有戏出工的时候跟过去看了。导演用广东话说了很多次“丢你妹”。据说他以前说的是“丢你母”,但因为我们有个演员的名字里带一个“mu”音,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他强行将自己的口头禅变成了“丢你妹”。 近期发生他爆粗口的情况有以下几个: 1、飞机头(即鼓风机,因形似飞机引擎得名)坏了三次,每次都搞到全组停下的情况。 2、监视器时常没有画面。 3、摄像师换镜头慢。 4、演员统筹因为疏忽,把一个前后接戏的演员放走了,导致后面的剧情不得不由我来出扉页改动。 现场拍摄道具坏掉这种情况实际上是经常发生的,沙漠风沙大,飞机头当机是原因之一,但我们有三个飞机头,出现这样的概率也是有一定玄学因素。至于监视器没有画面,也有气温寒冷、线头接触不灵等等缘故,这些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导演人在现场担心进度,偶尔出现焦虑状态,都能理解。镜头换的慢没法子,快慢属于个人感受,在我看来摄像师非常专业了,动作也不慢,这个是物理时间,非等不可。可能导演确实很敬业,他希望尽快拍。 至于演员统筹放错了人这种情况,我觉得我也有一点责任。具体情况如下,剧中有个角色我偷懒没起名字,就叫“司机甲”,但你们懂的,这种甲乙丙丁除非我特意注明,否则确实容易被当做只出现一场的角色。演员统筹误以为这个角色以后用不着可以杀青了,就将他放离剧组,等后面发现还用得着他的戏时,再找回来可就难了。 整个剧情是这样的,男二发现司机甲有蹊跷,决定跟上去,然后与司机甲发生了冲突。问题是,这是两场戏,第一场到男二发现司机甲后跟上去为止;第二场才是冲突。但当天拍摄时,因为要和腾讯聊合作,所以只拍了第二场冲突戏,司机甲和男二的冲突已经不能更改了。第一场没有拍,等到要拍第一场时,司机甲这个演员已经离开了剧组。 如果再拍第一场时,没有司机甲这个演员,第二场的冲突就会变得很不合逻辑,导演问我怎么改。我起先想的是,如果第二场里男二不止和司机甲有冲突,而是和别的司机也有冲突,那么第一场里面完全可以改成男二发现别的司机有蹊跷。 但去剪辑房看了粗剪后的片段,发现司机甲的特写镜头很多,词也不少,无论如何没法避掉这个人,而别的司机压根没有词。 重拍第二场是不可能的,一天就是几十万的钱。 我急中生智,决定这么改,可以让男二在第一场发现司机乙有问题,然后跟上去,司机乙加一句词“你想搞定这个事情我说了不算,你得找我们老大(司机甲)”,这么一来问题就可以解决掉。 当然了,观众如果不知道、不刻意找漏洞,就没法发现这句是纯粹找补的词。 类似这种事情的改动,我们就叫“飞页”,正常情况下飞页的出现肯定是为了补一些漏洞,而不是让剧本锦上添花的。所以我每次跟组想的也都是“别出飞页、别出飞页”。 剧组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一环出了岔子,全体找办法解决,解决不了给观众发现了,那就是事故,观众吐槽两句“导演shabi编剧shabi”也就得了,不会真往心里记住。而出了事情,圈内合作过的人却能记很久,事情出的多了,圈内人会觉得这个人不靠谱。 这个属于工作人员失误导致没法按着原剧本走,此外,还有另外一个情况。大前天的时候导演晚上十一点让我改一个剧情:沙漠里因为被石柱隔档实现,主角们找不到路,剧本里也就是这么一笔的事情,现场拍摄就很难。 因为真正的沙漠你找不到那样断壁残垣的遮挡物,也无法全靠后期特效来加,那样的效果会非常傻。因为拍摄的无法实现,所以临时出飞页改成“风沙扑面,遮挡了视线”,相关的台词也做了一定程度的修正。 当天因为我这一句改动,演员们被飞机头吹沙子吹了得有半个小时,压根没法说词,一说话满嘴沙子,后来一个演员自己发朋友圈,说她耳朵里也都是黄沙。我估计飞机头报废也有这个原因在内—— 所以都不容易。 |
聊聊最近圈内一个事件吧,过去几天了,《大轰炸》不会上映。 我对这部片本身没有太大兴趣,但是可见的原因当然不是官方宣传那样,而多是受了范爷的牵连,不得不说崔永元这一击真是搞得娱乐圈天翻地覆。作为编剧,以后税点提高到42,这也不去提了,演员们的前路也比不上前几年辉煌了。 我说了,这是好事。 风向一变,整个圈子内各种订阅号、专栏都开始分析将来影视圈的路,都说编剧的好时代来了,说小鲜肉那套过去了,这是内容为王的时代了。 大势确实如此,而且也是民心所向,只是我没这么乐观。 电影圈我涉足有限,不好妄下结论,但是电视圈,观众的口碑真的没法影响制片公司的生存,就算有影响,这个滞后性也相当长。什么意思呢?制片公司拍了剧,卖给电视台或者网站,是要远远早于观众看到剧之前的,不会因为观众觉得是好剧,制片公司就多拿钱。是好是坏的口碑,不能够影响一个项目的盈亏。 当然了,好的剧能让一个公司下一个项目收到关注,但这一般是至少半年后的事情了,说实在的,卖出去如果亏了,半年的时间,那个公司没准已经破产了。 不要拿一些大红大紫的项目说事,也许一个剧播了后,炒红一批人,导演、演员、制片人鸡犬升天。但是这个项目本身,亏了就是亏了。 电视台你还能靠第二轮收钱,网站呢? 当然,审片的人不是傻子,以他们的审美能够判断一个剧大致是什么档次——注意我说的是档次,不是能有多少盈利。 为什么呢?因为一个艺术作品是好是坏,是非常主观的东西,它以广大观众的审美、以整个市场的流行趋势为标准,和几个编审个人的审美无关,也和所谓大数据(十之八九滞后)无关。 关于大数据的问题,后面再说。 那么,谁知道这个审美风向何时变?谁知道流行趋势在哪里?没人知道,没人摸得准,比股票还难测。股票,几个大鳄可以操纵一下,可是审美是人心,人心,你怎么操纵? 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下,皇权更替讲的是“立嫡不立贤”,就算嫡子是个弱智,也优先于所谓的“贤王”,为什么?古代的皇上都是傻子? 我以前也不能理解为什么“立嫡不立贤”。后来明白了,因为“嫡”的标准是固定的,只要不是弱智到司马衷那样,总能调教一下。而“贤”……你说孝顺是贤,他说有才是贤,你说威武是贤,他说得民心是贤,如果标准成了立贤,哈哈,每个皇子都有机会,每个大臣拥戴一个皇子,都说自己拥戴的是贤。 天下大乱。 回到影视圈来说,“内容为王”是不是对的?对,对观众来说,有好剧看比什么都强。问题是对于制片公司和平台,他们是无法提前预知观众喜欢什么的。 怎么办?只得立嫡。什么是影视圈的立嫡?有大牌导演,大牌演员,有大资本。这就是堂堂正正的做法,看到你的阵容和投资,所有平台都会觉得一个词“稳妥”。 为什么最近靠大牌、靠流量、靠鲜肉也不稳妥了?因为做得实在太过了。你的嫡子就是个弱智,没得洗地。 但,现在风向一刀切了,逼得所有大牌低调做人,逼得所有明星都在观望,这在我看来无非是又一个非黑即白,内容为王,难的就是内容啊。本来观众还看看鲜肉,现在鲜肉不出,你能不能真的保证内容好? 本来平台有硬指标,没有大牌不出某个价,现在好了,拼内容,那标准是什么?政府制定?还是观众制定? 没有统一标准,只靠主观化一句“内容为王”,那——平台审片的负责人制定咯?他们收黑钱,说“这个剧就是好”,你怎么办?最后证明播的不好,说这届观众不行呗。 《娘道》做得认真吗?认真,但是现在风向一带,三观不正了。这是制片方不行呗? 接下去,会是影视圈大乱的一个时代,而且我可以预见的是,不会比之前好太多,希望结局能打我的脸。吃瓜群众们,别觉得倒了几个大牌,就是民意的胜利了,真正打倒的只是那几个过分了的靶子,靶子没了,现在地雷全在地里呢,你看都看不到。 靶子在的时候,你还知道有这几个明星,一定是烂剧,你还躲得开。靶子没了,你都不知道什么剧能躲。 希望不是群魔乱舞。 补充内容 (2019-5-22 17:20): 我对这段真是心有戚戚焉 |
十一月九日 北京顺义 宏悦影视基地 昨天制片人Y总让我去一趟,她让我看了一些剪辑后的片段,然后问我感觉怎么样,我说很好。他又问觉得“XX家”这个场景像不像主角的家?我知道她肯定有话要说,就等他说下去。 Y总是个注重细节和气氛的人,他始终觉得该场景不够温馨,不像家,他希望能够把这个场景在剧情里做出归并,和主角的工作室融为一体,类似于现在很多青年创业者,家就是公司这个性质。这样的话,这个场景就会很合适。 我说从想法上来说我完全赞成您,但是现在有些这个场景的剧情是已经拍摄完了的,要怎么去作调整呢? 于是我们又叫来统筹,我们花时间对这个场景已经拍摄和未拍摄的场次一一斟酌,觉得Y总的意思可行。简单说,就是之前剧本在这个场景里,对于“家”这个概念没有强调,说它是工作室也并无不可,但需要用台词说明。而一些工作室室外的段落,可以放在别的地方去补。 我对Y总说,用台词交待这个又是家、又是工作室比较傻,因为主角既然一直生活工作在这里,那来这里的人都是熟悉的人,正常逻辑下,我们彼此不会对很熟悉的场景加以说明。比如—— “对,上次咱们来的时候这里是工作室,今天是周日,改成家了”、“老李,你的家怎么这么像办公室啊?” 这些台词用在第一次来这个场景的人身上,合适,用在常驻这里的,就显得非常刻意了。影视艺术能成立,很大的一个要素是让人产生真实感,如果说了不真实的,做了不真实的,除非你告诉大家这是黑色幽默这是纯喜剧,否则就会出戏。 我说,最好不用词,门口加一块牌子吧,“XX工作室,双休日为私宅,勿扰”,做得可爱一点,在交待环境的时候一起拍掉就是了。也符合年轻主角们的人物个性,符合工作室的草创背景。 这不是编剧不愿意改词,只是如果一个字都不用说就可以交待的事情,为什么要加一些拖慢节奏的词呢? 和美术沟通后,他们同意临时赶工出一块牌子来,在我打这些字的时候,今天已经在拍那个场景,时间非常紧迫,而我也第一时间将可能涉及的扉页改动了。 但实际上,还有几个点。 1、这个场景实际上有五六场戏已经拍过了,如果在门口贴牌子,那之前拍过那几场戏门口是没有牌子的,穿帮怎么办?于是特效商量,说后期跟踪一块牌子上去。 所以这个戏你们将来在电视上看到的时候,可以留意看看主角家门口那块牌子,看看有哪几场的牌子是后期加上去的。 2、刚才说了,有些台词常驻者说不合适,但是由第一次来的人物说就没问题,于是我详细列出了清单,有几个人是第一次来主角家里的,他们会在台词里顺一嘴。而会说“原来你家也是你公司”这样词的人,又不能是那种沉默寡言的大哥类型的,所以我特意做出了区分,有些人说了,有些人没说。 小小一个改动,要做出的调整是巨大的,尤其是在拍摄过程中。好在几个部门都很配合。 这几天现场拍雨戏,11月的北京郊外,用人工洒水来造雨,戏中大雨倾盆,就要他们浑身湿透,冻得几个演员浑身发抖,女主是泰国人,平均气温三十度的地方,她哪经历过这个,直接冻晕过去一次。工作人员前仆后继,总算是消停过去,但这雨戏前后接上,就是说不多久还得在别的地方继续淋雨。 拍完了,一直绷着脸的Z导总算露出一丝笑意,问我“含宇、都看到了吧?”我说很惭愧。 我在现场看得一言不发,不免反省自己,是不是当初真的有必要写这一场雨戏,不下雨也没关系啊。所以有时候,心软的编剧其实不太适合去现场。 当晚收工后,听说几个受冻的演员去聚餐吃饭了,吃火锅,让没有赶上这场雨戏的演员请客。 对,带着妆,年轻真好。 |
十一月十五日 北京顺义 宏悦影视基地 之前说过,北京有个私人大宅作为我们拍摄地之一,在那里拍摄遇到了一些问题。那块地据说是两兄弟同时拿下的,具体我知之不详,总之是因为利益或者位置的问题分配不均。法院查了几年没判出来,两兄弟的人时常会闹一些纠纷,民事情况不动武,警察也不能将他们怎么样。 我们的拍摄应该是用了其中一个兄弟的宅子,但是另外一个兄弟不知道,于是两边就掐起来,当地一些老头老太,连同一辆大挂车拦在了出口处,以至于我们的车无法出去。这个情况持续了足足三天,直到昨晚才搞定,但具体怎么解决的,我也没有很清楚。我个人是很钦佩那些老头老太太,这么冷的天,就在路口拦着我们不让动,我们每每有人靠近大挂车,他们就会出来转悠,搞得整个现场和打仗一样。 整个制片组为此费尽心力,本来这个景预计要拍摄四天,但以防万一,决定还是缩减到三天,早拍完早走,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下。这就导致了很多在这个景拍摄的戏不得不挪到另外一个地方,那在剧本中会有一些调整,好在都能圆的过去。制片人Y总几天没睡好觉,心悸头晕,昨天去了医院做检查,我看得出来所有人都焦头烂额。 因为是借用旁人的民宅,就算家具我们可以自己做,但是地板、瓦头还是别人的,几个亿的古宅子,没准什么地砖柱子就是前朝留下的,价值不菲。拍摄时打起十二万分小心,只有一台机器进的了屋子。在这种情况下居然能保量完成任务,着实令我肃然起敬。昨天一点多了,剧组都没有收工,我实在等不住就先睡了,现在想想,剧场如战场这句话是一点都不假。我还做了一趟搬运工,因为老板H总买了四十个肯德基全家桶劳军慰问,肯德基店里等了一个半小时,把四十个桶搬上车又花了半个小时,开到现场一个小时。 车里一股炸鸡味儿,还是闷在盖子里的炸鸡味儿,熏得差点要吐出来。当晚开去另一个景时途经农田,化肥味儿透进车子里,霎时间精神一振。 虽然化肥难闻,但不至于让人昏昏欲睡,相比起来比炸鸡味儿好闻得多。 我们这个剧,剧情里上天下海,现实里来回奔波,有时候我心肠软,知道现场实在太苦,有些加重大家负担的,可有可无的戏就修改掉了。比如说女主要过河,剧本里是全身湿透,女主固然辛苦,对于服装也是很大的负担。这十多场戏是不同的景,涉及到不同的地儿,如果一直接戏,意味着每次他们服装组都得准备湿衣服,实际上又没有必要,于是我就将剧本改成“河水只过了脚脖子”。 剧情有没有大影响,我觉得是没有的,但论效果,自然是原先的好。所谓影视艺术是各工种协作的艺术,倒不如说,是各个工种互相体谅。 当然这个体谅要有一个度,如果彼此太体谅了,那对于观众就太不体谅了。服装组小姐姐对我坦言,她实在不敢和导演说,怕被骂,只能找我聊,我挺清楚这个意思,如果是我来改动,锅就不是他们的。 但是我说,你以为导演不知道是你让我改的吗?我一场戏几千字,单单就为改动你一行字“脚脖子”,就出了一场飞页,明白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当然,导演事情太多,也不会真的在意。作为我来说,与人方便也是给自己方便。这种事不能经常有,多了的话传开了,觉得我很好说话,什么都来找我改,服化道还好说,他们提出的问题都是拍摄问题,不影响大局。如果演员找我,那就都是剧情问题了。 有个演员L先生,饰演的角色死了,他始终觉得他不够“死得其所”,他希望在死前能露出一丝微笑。我说你露出一丝微笑了,观众就都知道你死前见到了谁。但这个“谁”是不能在这个地方交待给观众的,是要后面留给女二来破梗的。 L先生很执着,也很直,说哪怕我不改,他现场也会改的。我不生气,我说你现场改,导演一定现场怼你,这样吧,你和女二聊聊,要不要把这个戏让给你?如果她没意见,我们也不麻烦导演,我可以改剧本。L先生说好,他去聊,后来过了几天再也没有找我。 说实在的,我不知道L先生有没有和女二聊,但我想大概率女二不会同意,而且女二会说“我们尊重剧本”。 后来我和著名演员Z大哥聊起,他喝了点小酒,叹息着说有些事儿他当年在长戏的时候,死都不会把自己的戏让出去的,谁和他对戏他就要飙死谁。但是后来年纪大了,意识到戏不是靠飙出来的,而是互相的成全。Z大哥说,他也想做一些好的戏,只是当人真的意识到这个事情重要后,就又不是当初那个患得患失拼命往上爬的心理状态了。 我说编剧也是如此,接不到活的时候,什么都想接,什么都想写。当真正安全了以后,想好好写一点东西的时候,又不是力争上游的心态了。 |
十一月十九日 北京顺义 宏悦影视基地 和同事瞎聊,因为我们都看了剪辑房的素材,同事说觉得武戏打得不帅、不干脆(注意这里措辞,是说不帅,不是说不好)。他觉得一个现代戏没必要打出一招一式的武侠感觉,在他的想法里干净利落就够了,关键是要帅。 我没回应。 其实前几天我和L导聊过这个话题,说可能我们这个戏还需要一点有设计感的镜头,制片人Y总也告诉我,因为总的拍摄时长不能变,能不能帮忙并一些场次,多出来转场的时间可以给导演他们设计一些电影镜头。 这里简单解释一下,电影镜头一般需要的调度和设计感要远远强于电视剧,有时候大片一个镜头可以拍上一天、几天甚至半个月。就好像《王牌特工》里面被剪掉的教堂里一杀百那个。因为那是长镜头需要一气呵成,不能拍不好了剪开来,中间不能出差错。 一般而言要实现这种调度长镜头,需要很长时间的演练和设计,这个在电视剧里不常见,也不现实。但我明白Y总说的,他不是说所有镜头都要这样,而是希望在一些大场面里加入这种调度镜头,提升整个剧的质感,至少,能提升片花的质感。 聊回武行的话题。为什么会扯开来呢?因为所谓大场面大调度的镜头,一般来说都和武戏有关系,所以Y总对L导反映的要求,实际上他要承担很大的工作量。先前说过,L导武行出身,拿过武术冠军,也是这个戏实际上的武术指导。 L导并不是我接触的第一个武行转导演的人。 2010年我刚入行,那会儿在一个抗战戏里帮编剧老师对稿子,当时编剧老师没进组,武行得知我是公司的人后,满面严霜找到我,原话记不得了,大体意思是“你们要是再在剧本里随意加打戏,那我们就先来打一场”。我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大学毕业生哪里见过这个,对武行的印象可说是非常差的。 一个月后,我在组里因为一点感情纠葛,有得罪过当地几个混混,三个混混围住我和一个姑娘就打,我那时年轻也倔,和他们动手,怎么打得过呢?右手骨折,至今我的右手无名指骨都是发不上力的状态——扯远了。几个混混也不可能真下死手,围着我轻一下重一下地推搡,正在我死不认错也没法脱身的时候,组里几个武行在远处喝酒,悄没声息地就站在我后面,把几个混混推开了。 他们不说话,就是直接上手,反正最后围住了聊了几句,混混就换了一副嘴脸和我说话。说真的,我和那几个武行压根不熟,他们也就是知道我在组里,是一个组的人,帮了我以后他们也没问东问西,给我准备了云南白药,就送我回去了。 那以后我对这几个人狠话不多的武行多了点好感。但直到最后我也不知道他们叫什么,因为工作实在没有交集。2015年我在另外一个组拍戏,有个组里的陌生人上来跟我搭话,好半天我才反应过来,是当时帮过我的武行兄弟。 这是我接触到的,第一批武行。他跟我坦言,说组里兄弟出事,肯定要管,但不会无原则地管,他不知道我和那几个混混谁对谁错,所以在边上观望了好一会儿的,让我不要见怪。我说你们已经很热血了,万一打伤人吃官司了怎么办。他说不会的,都是看准了才出手,横店那批人,有几个不是互相认识的,知根知底了难道真找警察?谁先进去还不一定呢。 听着就很江湖吧?2015时我才听到了这些,离我们有点距离的江湖故事。但他说,他们不是江湖人。 从他口中我听了一个故事,他前辈的师傅,在90年代初拍戏时打死过另一个武行,不是故意的,是保护措施没有到位,一脚踢胸口,肋骨插进了肺里,挣扎了几天才死。这事在今天属于意外,但90年代好像是严打还是什么,抓到了肯定重判,当时所有武行都保护那个老师傅,给他作伪证,送他逃出横店,而那个死去武行的老婆竟然也没有多追究,拿了赔偿就了事了,九十年代才能赔多少钱? 武行老婆说“吃这碗饭,准备好了,不是故意的,就希望兄弟们照顾孤儿寡母”。 那位打死人潜逃的武行前辈逃了好几年,直到21世纪初才被公安机关抓获。 这才是江湖故事。这是九十年代的事情。我不是说他们包庇作伪证是对的,我只是讲了这个故事。 武行这个词其实最早是梨园过来的,电影界最早的武行,有的是戏曲武生、有的则真是民国时代的江湖人。无论梨园还是江湖,都有师徒传承,都有兄弟义气,都讲一个辈分规矩,所以最早的电影武行,他们实际上就是半个江湖人。 那个年代拍戏,武行的位置其实很高,因为打不了不拍电影回去跑江湖嘛。很多香港的功夫片,当时观众就爱看打戏,武行甚至能倒逼导演编剧改情节。早期没有威亚没有特技,武行说怎么打,导演就得听,“那,咏春拳不是这么打的”“洪拳第X代传人是我师父,他说就只能这么打”“导演你不同意,我们就不打了”。 这就是那个年代的武行。 一些长得俊朗、或是长得有特色的武行还能当上电影明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功夫片鼎盛时代你们熟知的打星很多。 但今天功夫片、武侠片本身没落了,很少有打星出道,所以武行也就和服化、场工一样,成了普通的剧组一份子。在今天总不能说混不了武行就去跑江湖吧?时代变了。 90年代的武行为了兄弟作伪证,帮他跑路;10年代初的武行能为了我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出手相助,却不能像之前那样不顾一切了;今天呢? 武行这碗饭是童子功,而且练成了也不能间断,我们组的监制Candy先生武行出身,当代形意拳的掌门,当着导演资方制片人的面,饭桌上就要大家一起站起来站桩,说这个对身体好。你说这个事有点奇怪吧?但还真就是那个年代武行的精神风骨。但武行又不是纯粹意义的江湖中人,他们练武不是为了杀伤,一招一式是为了在镜头里好看,本质上和我们一样,还是讨饭吃的打工仔。 尚武精神越在盛世,越不见其踪迹,承平年代每个人都愿意现世安好平平稳稳,江湖人游离于江湖之外,当然害怕有一天丢了饭碗。今天的武行在现场,你不说他们是习武之人,我看也跟场务差不离太多。这不是说他们功夫不行,而是说他们打心里就不觉得自己是江湖人了。 但是真正的功夫片,真正的江湖气,是要心里认的。 帖子里有个朋友问,“他说不懂为什么打戏越来越少、越来越难看。不需要多么牛特效,只要打戏让观众感觉到真实和热血。”我想,我上面的叙述应该说得很明白吧? 可能你们会问了,江湖气,和打出来的视效有什么干系呢? 我分几个地方说吧: 一是心气,我说了今天的武行地位不高,而且混出头了,也不能像成龙李连杰那样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你们看看现在最年轻的打星,你们能报得出名字的,是释小龙这一辈吧?从吴京到释小龙断档的,而释小龙这一辈,近年来也没有什么叫好叫座的经典问世。 如果说错了,欢迎指正。 因为前路不可期,这一行又太苦太累太危险,武行们能用三分力就把钱赚了,为什么要冒着死人的风险出十分力?今天的武行不可能出现把人踢死的事情了,今天的武行死亡率最高的,是“威亚断裂摔死”“炸点记错炸死”。 抱着这样的心态,你怎么能指望武行像过去那样拼命?一切是市场决定的,别说武行了,功夫片武侠片都没落了,连港片都衰微了。 真实的打戏,用命换的,那是任何电脑特效都难以代替的。好莱坞的特效够厉害了吧?但是无法代替成龙和阿汤哥的搏命。 热血的打戏,是要打星自己相信,他可以凭自己双手打出自己的命运。但再看看今天,男生抹粉画眼线就可以赚他们百倍的钱,他们为什么要拼命?年轻的男孩子们,为什么要把时间花在练功上? 二是类型,现在打片不时兴了,过时了。玄幻才是主流,但是武行们肉体凡胎,功夫再好也不能放出冲击波和斗气吧? 既然用电脑就可以模拟冲击波,绿布里摆造型就可以打出效果,又为什么要看几个糙汉肉搏呢?又危险,效果也不好。 现在剧组拍戏,导演问武行不是问“能不能做到这个效果”,现在导演问的都是“危不危险啊?”武术指导说“有点危险,电脑做吧。 你看,过去的江湖中人会说这个吗?说真的,现在的武术指导对特效能做成什么样子,比制片人导演还清楚呢,特效组有时候偷懒说做不了,武术指导当即就能反驳他。 哦,上面说的不是我这个剧组。 一句话,不兴这个了。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不清楚,也不好下定论,但是市场真的决定一切。偶尔有几个逆流成功的,但不能改变大势。在一个娘文化(无贬义)盛行的时代里,问为什么打戏不好看,我觉得问得有些晚了。 |
点评
哎,我的武侠啊
十一月二十六日 北京顺义 宏悦影视基地 连续感冒几天,支气管炎老毛病又犯了,终于理解什么叫“把肺都咳出来”了。现场的棚在心视传媒,我被连续三天叫到棚里,因为涉及到最后的大戏非常慎重,所以遇到疑问的时候我被叫过去,拿着笔现场在导演面前改本子。那个棚新装修完,味道之大令人发指。 其实,所有的影视棚都是新装修的,再简单也要把一些家居摆设道具规制一下,所以一般来说,进棚都有味道,这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但是我们有一场戏是反派在棚里放毒气,那个毒气是加了燃料的烟,蓝紫色,气是散不掉的。 在这种环境下连拍五天,你可以想象是何其恶劣的情况。 全体剧组人员都戴着口罩,然而根本没太大意义,女三M女士说她第一天回宾馆的时候,咳出来的痰都是黑色的。另一个演员W先生则说,是吗,我咳出来的是蓝紫色的。 北京现在温度已经很低了,一般来说能躲在棚里拍,比在外面吹风要好得多,但是这五天,工作人员和演员但凡没有任务的,全都跑到外面去休息,宁可吹风也不愿被毒气熏。 导演的脾气也难免不好,昨天因为现场喊化妆师不应(据说是应了,只是执行导演嗓门太大,所有人又被熏得迷迷糊糊,所以小姑娘的声音就被压过去了),直接就放话说他不拍了。第二天,服装部门老大Z先生请全组喝咖啡喝奶茶。说个很有趣的细节,一般来说投资方、制片人、大牌演员或者大牌探班(导演、明星),是有请全剧组喝饮料的资格的。这个时候现场制片会大喊“ (X哥)请大家喝饮料(吃炸鸡),我们谢谢 ”。 而如果是某个部门惹了导演不开心,或者犯了工作失误,按着规矩也要请全组东西,这时现场制片就会喊“XX组请大家喝饮料(吃炸鸡),不用谢谢了”。 我先前说剧组是个等级森严到表面化的地方,除了资方、制片人、大牌演员或者大牌探班外,一般人是没有资格做这件事的,而如果是后一种道歉的情况,也不会说“化妆组某某请喝饮料”,而是说“XX组请”。 在剧组,小人物的名字没有什么意义,你属于哪一个组,你代表的就是全组的颜面,所以为什么剧组的管理能执行,就是因为部门老大的也是被你代表的。制片人不会责骂犯错的小化妆师,只会找部门老大谈话,那么你跟着谁,谁就会把你管好,一层一层上行下效,类似于军队。 服装老大Z先生感叹,他说他也不在意过来道歉什么的,就算下属真的没有听见,忘了理会导演,那也没必要说到“不拍了”这么严重吧?我说,你也就是赶上了,导演早就要发作,你看道具组惹上了九十九次,你是第一百次,属于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且大家都是为了戏,他要是不想好好拍那上什么火呢。 Z先生说有理,那他送什么咖啡,应该送王老吉啊。我正咳得半死,我说你干脆再煮一桶冰糖雪梨來,也去火。 昨天拍花絮,全剧组在摄像机面前介绍自己,说“我是XXX,负责XXX”,我走了两遍。这个事情其实我本人是排斥的,不是说在镜头前紧张,我只是一直认可钱钟书的一句话“如果你觉得鸡蛋好吃,为什么非要见见下蛋的母鸡呢?” 现场特效跟我说,露这个脸其实是有风险的,因为观众会骂的一般就这么几个“sb导演、sb演员、sb编剧”,演员也就罢了本身就是工作人员,你看本来就是弹幕骂你,现在露脸,知道什么样子了,更惨。我补充道“还有Sb五毛钱特效,一看你样子,哦原来是你做的”。特效大笑说我会把自己P掉的。平心而论观众作为消费者有骂人的权利,混影视圈的要是都较真,那转行得了。 之前帖子里有个美术兄弟说“大家不要只同情编剧,我们美术也尽力了”。好的,我说个事帮美术讲一点好话。前天组里一个美术微信给我,说剧里那一场給狗洗澡的戏能不能改一下。因为天太冷,这会儿给狗洗澡肯定感冒。我说我可以改成给狗剪毛。 你看,一个很有爱心的美术。 我把这话給圈内一个朋友说,朋友说他是怕狗万一挂了不能接戏怎么办。我说你怎么这么阴暗,就算美术真的这么想,那只能说明他敬业嘛,不管从哪个角度都是好事。 |
点评
没了吗
甜梦 发表于 2019-5-22 17:17 “内容为王,难的就是内容啊。本来观众还看看鲜肉,现在鲜肉不出,你能不能真的保证内容好?”这句真是现在的真实写照。以前剧不行还可以看看颜,现在颜没得看,剧还是一如既往的烂。 |
点评
革命之前总有动荡,就算改变会延后,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我还是想期待一下的。
mark,好长的楼呀!不过楼主也是站在编剧的角度去分析,我还想听听别人的角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