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说一部老电影,《南征北战》 这部电影拍摄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第一部军事电影,也是新中国军事电影的“老三战”之首。(老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和南征北战)。 这部电影最大的优点在于真实,首先是演员层面,因为拍摄时间早,所以很多群众演员就是参加过这场战争的真正军人们饰演的。其次是剧本过关,有话剧原剧本,又有陈毅老总密切关注把关。可以说这部电影是真正打过仗的当事人们拍出来的最真实战争电影。 小的时候我看过一次,印象只集中在最后的决战,敌我双方争分夺秒的爬山坡抢夺摩天岭,我觉得这样打仗才好看。但这两年我再看时,才明白小时候那些没有注意到的画面,那些磨磨唧唧没有打仗的镜头,当年的剧作者和陈老总们,想告诉我们什么。 故事的大背景是解放战争前期国民党军对我华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我华东部队于苏北七战七捷后,在运动战中歼敌。 这部电影的第一个场景,很有意思,并不是大家想象中伟光正的内容,而是战士在埋怨。 “为什么天天打胜仗,却天天往后撤?” “反攻反攻,返到山东”(当时部队从苏北往山东撤) 第二个场景是教导员们也在思量 “再往北走,队伍就更难带了” "战士们对敌人是不服气的,我也有一点” 并且,不止部队,老乡老大娘也表达了疑问 “不是说前方打胜仗了吗?怎么你们还要往后撤?庄里,有人说你们的话了” 这个情节甚至在现在很多剧作中都是无法看到的,现在的剧往往习惯把老乡描述成没有自主想法的工具人,天然具备极高觉悟,会毫无保留的坚定支持,但事实是,你我都知道不可能,老乡也是人,也会有想法。 类似的还有战士家属, “你们跑东跑西倒利索,扔下家就不管啦?” 甚至甚至,影片女主,非常进步的女村长女游击队长,面对这个问题的埋怨,也是无言以对的。 一部战争电影,整个前半部,没有机枪也没有大炮,更没有热血激昂的冲锋号,你看到的都是疑问,从战士到指战员,从一线部队到地方干部游击队,从老乡到战士家属,大家都无法理解一个问题。 “为什么打胜仗了,还要往后转移?并且还是大踏步后退?” 这个问题在各班长大会上迎来高潮, “就怕再转移” “这是班里同志们的求战书” 显然,一线基层干部,都面临这个难题。 最终,经验丰富的指导员政委给出了答案 1 客观问题是存在的,也是必然会引起这样思想问题来的 (你往后大踏步撤了,群众干部战士们能没想法?) 2 为什么后撤?是为了胜利,我们小米加步枪打别人飞机大炮,就必须运动战找机会,就不允许痛快 (你想痛痛快快打仗我也想,但客观困难存在,解决办法只能是运动战) 3 所以我们要将上级运动战的作战意图传达给基层战士 ——关键就在干部身上 (不要怪战士群众不懂事,那是你工作没做好) 顺带,在之后的大部队作战会议上,还特地对此进行了讲解——我们要在运动战中将敌人拉开,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今日我们大踏步的后退,就是为了明天大踏步的前进 最终,经历了组织工作和思想动员后,大家上下一心,成功在运动战中消灭了敌人。 所以,今天提这个是想说什么呢? 很多问题的答案,当年真正经历过战火的先驱们早已经告诉你了 “大踏步后退”“战略转进”这种动作能不能搞? 当然能搞 但你别只看游击战不看游击战背后的思想工作 你搞大踏步后退搞运动战,就也要配合对应的组织工作思想工作,群众战士基层乃至老乡们有想法是必然的,大家都是人都有情绪,这个时候就是需要党员干部做工作的时候。 ——不要天天埋怨群众不能领会上级意图,而要多思考如何将作战意图传达给基层战士做好思想工作。 游击战运动战不止是军事上的先进,更是思想上组织上的先进性体现。 和平年代,舆论阵线就是战场,我们的媒体指战员们,也该多吸取下前人经验。 不要老怪群众不懂事,而要多思考自己做了什么工作[/cp] |
还是卢诗翰写的,感觉他这次也有点情绪了...
[天地无极] 和平年代,舆论阵线就是战场
白毛兔
· 发布于 2022-08-03 15:30
· 552 次阅读
那些人日,环球,新华,包括外交部,说了些啥都能当放屁。但是东部战区吼那么一嗓子,着实看不懂。。。我层次太低,水平不够,我先认了。 还有,昨天看到个热搜,说是一个山东的军人在家休假,要提前销假回部队,孩子哭闹不让。这热搜当时看了我就觉着打不起来,但是后来情势愈演愈烈,心里就惴惴不安总觉着会骑虎难下,要下不来台。但心里还有幻想,不会这么蠢吧,不会没有预案吧,然后 |